8926 光绪山东制造局足纹五钱机制锭形银币一枚
LOT号 | 8926 | 作品名称 | 光绪山东制造局足纹五钱机制锭形银币一枚 | ||
作者 | -- | 尺寸 | --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6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清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机器局铸造。直径33mm,厚2.5mm,重18.04克。 为中国机铸银币初期之作,存世仅见三品,此枚为马定祥1945年得自苏州钱币大家秦子帏处,另二枚藏于上海博物馆,分别由银币大收藏家李伟先、施嘉乾捐赠。极美品 光绪十六年山东制造局银币 清代末年,中国货币史上出现重大变革,机铸银元和铜元,逐渐取代银两和制钱的流通。 中国自铸银元,是受外国银元影响而产生的。公元十六世纪初,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相继来东方从事商业。自明代中期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等国商人先后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展贸易,他们多以银元换取中国物产,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外国银元具有一定的重量、成色规定,以枚计值,这比中国银两流通方式多有简便,故为中国商民所乐用。在其影响下,清代中后期,中国自铸银币开始出现。清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有仿外国银元而铸的“银饼”出现。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诞生了中国第一套机铸银币——吉林厂平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省在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铸出了中国第一套“龙洋”银元。之后,全国各省纷起仿效,自铸银元在全国流行。地处中国中东部的山东,因主要流用北洋造银元而未设厂自铸。然在仿铸银元的初期,也有在生产军火的山东制造局内用机器制造银币的尝试。 山东制造局,又名山东机器局,清光绪元年(1875)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局址设于济南城外泺口,机器先后从美国、德国购置,主要生产军火。而于光绪十六年(1890)间利用军工机械来制造银币,也使其在中国货币史发展进程中为先驱者之一,并在历史长卷上留下宝贵一笔。 山东制造局铸造的银币,传世实物有无纪年锭形银币和光绪十六年银饼两种。均为中国银币极罕之品。无纪年锭形银币,取形元宝银锭,铸造时间当与银饼同期。世存银铸三品,其中两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分别由钱币大藏家李伟先、施嘉幹先生捐赠。余下一品,先由银币大藏家秦子帏先生所藏,后转归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珍藏。 光绪十六年山东制造局银饼,按面值,分一两、五钱两等。一两者,为银铸,仅见一枚。作为藏品,曾几经易手。先由北京币商兼藏家王稀贤先生获得,后又经一日本藏家承递,终归于奥地利籍收藏家耿爱德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耿氏赴美定居被携往,现归属不明。五钱者,黄铜样币,孤品独见,为马定祥先生珍藏。此五钱币,未见有银铸真品,传世银铸者,所见均为仿造伪品。 光绪十六年山东制造局银币,作为中国货币史的证物,记录了历史进程的轨迹,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尤其是对缺乏银币铸造的山东省而言,更显珍贵。 作者:施新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