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939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一枚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一枚
拍品信息
LOT号 8939 作品名称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一枚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川打箭炉(今康定县)造币厂铸造。红铜质,为银币铜样。因正面误铸英文 “维多利亚女王”和背面花图案颠倒而成错版。颇为奇妙,存世唯见一品。极珍。极美品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
“卢比”是印度的货币单位名称。“四川卢比”是四川打箭炉(今康定县)造币机构为西藏及川藏、滇藏邻近地区专铸的银币,因形制仿造当时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卢比银币,故而得名。
历史文献记载,清道光年间,由于白银市价大幅下跌,使西藏“宝藏薄片”银币与原银在汇兑价上跌宕不定,致使银币九钱换原银一两的法定兑价无法维持。按乾隆五十八年(1793)开铸“宝藏薄片”银币时所颁定的制度,民间的散银及朝廷拨藏俸饷银锭,可由当地官府统一改铸“宝藏薄片”银币,纹银一两换银币九钱,所扣一钱,系作人工、火耗费用的补贴。然这一制度沿用至道光年间便出现了问题。由于原银价格急跌,民间市场七到八钱的“宝藏薄片”银币便可换取原银一两,以致出现了专以“宝藏”银币换取原银,再以原银到官府换取“宝藏”银币的差价套利者。更为无奈的是,在清代,已成定制的律令是不可轻易改动的,其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因此,道光十七年(1837),西藏地方政府被迫停铸信誉良好的“宝藏薄片”银币。
由于“宝藏薄片”银币停铸,造成市间银钱行用紧缺。当时,虽然西藏地方政府先后铸造了几种银币以图应对,但因成色低下而不为民所乐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殖民地印度的卢比银币趁虚而入,广泛流行于西藏以及川藏、滇藏毗邻地区。印度卢比银币,正面铸英国国王头像及英文名字,背面铸英文纪值与纪年数字,外环以谷穗或花饰图案。其币,铸造精细、成色上乘,故在流通中有高昂的溢价。
出于维护主权与利益,光绪三十一年(1905),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会同四川总督锡良,奏准在四川打箭炉开铸“四川卢比”银币,藉以消除印度卢比的为患。由于印度卢比银币在西藏及川、滇邻藏地区行用已久,当地商民已经非常信任和习惯了这种银币。所以,为使自铸藏元能顺利推行,当时在银币的规格及图案设计上,只得模仿印度卢比。而“四川卢比”开铸之时,正是维多利亚女王像卢比银币大量流用之际,因此,铸有维多利亚女王像的印度卢比银币便自然成为“四川卢比”银币仿造对象。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是川铸卢比藏元正式开铸前的产物。或因雕模匠师不习英文,在参照印度卢比刻制钢模时,其正面只是将维多利亚女王像换成光绪皇帝像,其它照搬,以致把英文“维多利亚女王”也移植到了光绪像的两侧,出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差错。另外,背面的花饰图案也上下颠倒。此错当被及时纠正。而今,岂为逝者所料,此错版币,不仅是一枚妙趣横生的藏品,且兼具形象的史料价值,实堪珍贵。
此“四川卢比”错版铜样,最早由著名钱币大收藏家罗伯昭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于四川觅得。罗氏原籍四川,故对蜀地钱币特别钟情,搜罗不遗余力。而马定祥先生则对机铸币样币十分偏爱,当见到该币后,甚为着迷,屡经洽商求让,终以多种罗氏所缺之蜀地古钱珍品换得。曾有“中国硬币大王”之称的耿爱德也对此币异常欣赏,在居住上海时,曾向马定祥先生索取此币照片,其赴美定居后,于一九五四年出版了《中国币图说汇考》一书,内中刊用了马老所赠此币原照,并附上维多利亚女王头像的一八八二年版印度卢比银币图片,藉以对照比较。从中可见,耿氏对此币之重视也非同寻常。
“四川卢比”误铸英文错版红铜试样币,传世孤品独见,为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毕生珍藏。
作者:施新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