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266 元 哥窑水丞

哥窑水丞
拍品信息
LOT号 8266 作品名称 元 哥窑水丞
作者 -- 尺寸 宽7.3cm 创作年代
估价 1,2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3,105,000
材质 形制
出版:《宋元的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昭和53年(1978年)10月-11月,图1-10“青磁壶 宋”

备注:1.克拉克夫人(Mrs.Alfred Clark)旧藏
2.伦敦苏富比,1975.03.25,Lot115
此件哥釉水丞原为英国艾弗瑞‧克拉克伉俪(Mr & Mrs. Alfred Clark)旧藏,夫妇二人为举世闻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大家,所藏中国古陶瓷质量精绝,尤其是所藏宋代瓷器更是久负盛名,均是博物馆级重要收藏,质量与大威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不相上下。其所珍藏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陆续荟集而成,直至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
克拉克先生向为伦敦东方陶瓷学会(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的支持者,1935-36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展览会(The Royal Acadamy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览理事会之一乔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即为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创始人和主席,以此为缘故,克拉克先生也积极协助筹备,并慷慨借展约六十件珍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展览的发起和策划正是大威德爵士,他亦是当时东方陶瓷学会非常活跃的积极人物,可见克拉克夫妇与大威德爵士在当时已有非常深厚的友情。
大威德爵士夫人在1992年的一个访问中,被问及其先生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时,曾这样回答:“我想是克拉克……我认为这是最佳的收藏之一。规模小,由两个品味高致的人荟集……他们在楼上小房间,倚墙摆设展柜以保存他们的宋代藏品……”(林华田,,1992年4月,页56-63)
此件水丞由克拉克夫人珍藏至1970年代,直至夫人于1976年仙逝前一年才由伦敦苏富比在克拉拉夫人的专拍中与其惜别,可见原藏家对其之珍爱。本品后来曾于昭和53年(1978年)10月-11月,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展出,并著录于《宋元的美术》一书。
本品隽巧可爱,造型别具一格,属于传世所见哥窑当中的罕见之器,所敷施釉色厚润犹如凝脂,宝光内蕴,静穆古雅,周身纹片纵横,飘逸流畅,深者呈紫褐色,浅者则为金黄色,大小纹片相间,深浅二色交织,遂成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口沿色呈紫褐,与足端所露之铁黑胎骨上下呼应,印证历代文献所言哥窑“紫口铁足”之特征,予人益见古拙之气。本品为英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中国古陶瓷鉴藏家卡拉卡夫人(Mrs.Alfred Clark)之旧藏,著录于日版《宋元的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1978年10月-11月,图1-10“青磁壶 宋”。限于当时研究认识,将其年代考订为宋。卡拉卡夫人对宋元瓷器尤为钟情,收藏之精,品质之高,亦可谓独步近代西方瓷苑一百年。本品为其庋藏之佳器,亦见证其对哥窑隽品甄选之独特。检视目前公私典藏,似未见同类可资参考。
哥窑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亦是一段不朽的精彩传奇。考察“哥窑”一词,现有可查阅的数据最早见于元人孔齐成书于公元1363年的《静斋至正直记》一书。书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今在庆元(注:宋时庆元一直属龙泉县管辖)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尽管该文献没有出现“哥窑”二字,但一般认为“哥哥洞窑”、“哥哥窑”与“哥窑”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而已。“哥窑”的确切称谓,最早出现在明代曹昭成书于公元1387年的《格古要论》中:“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糙,色亦不好。”至于将哥窑与宋代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相提并论,并被后人冠以“宋代五大名窑”之名,则始于明晚期好古之徒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上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真正论及哥窑产地,则见于明代嘉靖年间几部文人笔记,例如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写道:“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稿》提及:“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然而哥窑窑址迄今尚未能最终确定,学术界有杭州乌龟山说、杭州老虎洞说、浙江龙泉说等不同说法,特别杭州老虎洞在元代地层发现类似标本和典型的窑具,曾令不少学者相信该地最有可能是哥窑窑址。但最近的重要学术发现则是从2011年10月起,浙江地区考古工作者在已有的龙泉溪口瓦窑垟窑址和新发现的小梅瓦窑路窑址中找到了烧制黑胎青瓷的龙窑遗迹,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黑胎青釉瓷器标本。其中在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灰坑中集中出土了200多件可复原的黑胎青釉的尊、觚、簋等礼器类产品。此次所发现之标本均符合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哥窑”特征: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这为哥窑窑址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学术界在探索哥窑窑址的问题上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但是哥窑窑址谜团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更为深入的调查和科学取证。
至于哥窑的始烧年代则有宋代和元代两说,近年学术研究多倾向于认为哥窑器为元代作品。在前述《至正直记》和《格古要论》中对此认为哥窑即“元末新烧”,迄今所知,考古发掘宋代墓葬从未出土过“哥瓷”,而元代墓葬则有“哥瓷”出土,最为显著的二例就是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哥窑瓷器8件和南京洪武汪兴祖出土的哥窑瓷盘11件。考古与文献皆证实了相同的结论,即哥瓷出现于元代。
尽管哥窑的产地与年代迷离不清,但丝毫不影响历代精英阶层对哥窑的喜爱和追求。明人鉴赏瓷器注重瓷釉表纹理的变化与色差,哥窑“金丝开片、紫口铁足”的特点正好满足了精英阶层对居家清供、好古赏玩的想法,因此哥窑金丝开片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明清绘画中,如明代沈周《瓶中腊梅图》、清代蒋廷锡《瓶莲图》等。
哥窑真品数百年来备受世人所珍视,珍如拱璧,能得以目睹真容、抚鉴亲赏者寥寥无几,入清以降,好古天子乾隆皇帝品鉴内府旧藏文物时对哥窑颇为推崇,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其曾对历代陶瓷赞咏诗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赞咏哥窑为二十首。诗文之中流露出其对哥窑独特之珍爱。如《咏哥窑周素尊》“古质天然朴不华” (《御制诗四集》卷之五十),《咏哥窑葵花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御制诗四集》卷之四十二)。哥窑并非以一色纯净而取悦士人,而是借助独特的物理效果独步古今。乾隆皇帝曾如此赋诗赞颂哥窑,正是反映了哥窑在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极易触动文人内心深处,从而铸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可泯灭的精彩传奇。
(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黄清华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