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9 清中期 剔红西园雅集图条案
LOT号 | 7839 | 作品名称 | 清中期 剔红西园雅集图条案 | ||
作者 | -- | 尺寸 | 157×49×86cm | 创作年代 | 清中期 |
估价 | 1,200,000-2,500,000 | 成交价 | RMB 1,667,500 | ||
材质 | 形制 | ||||
“大清嘉庆五年”“紫光阁东廊置”款 雕漆工艺在中国漆工艺品种中独领风骚,其制作工艺复杂,品质精良,品种多样。由於工匠技艺的进步,统治者喜好的不同,雕漆工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清代沿承元明漆制,造诣极高,乾隆时期更是达到顶峰。清初,为满足皇室的需要,於康熙年间设立“养心殿造办处”。 隶属於朝廷内务府的造办处是专门供宫廷皇家御用的。据记载:造办处在最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每个作坊都荟萃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康熙三十年(1691年)移至慈宁宫以南,直至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之前,造办处为宫禁服务达二百多年。造办处由皇帝特派的内务府大臣管理,各类专业作坊先后有六十余个,包括玻璃厂、匣裱作、珐琅作、油木作、自鸣钟处、如意馆等等。造办处与皇室起居息息相关,其职能除御用品制造、修缮、收藏外,还参与装修陈设、舆图绘制、兵工制造、贡品收发、罚没处置以及洋人管理等事宜,包罗之广,远远超出工艺制作的范畴,在宫中是具有实力的特殊机构。造办处的制作网是全国性的,除宫中厂房外,在景山、圆明园等地尚有许多作坊。“油木作”下设有“漆作”,专门生产内廷应用的漆器。由於漆作的工匠都是各地选送的高手,且有宫廷的财力支持,专门生产内廷应用的精美漆器。 清代的雕漆技法集前代之大成,融会了明代的风格特点并有创新和发展。原在造办处“牙作”当差的南方牙匠,乾隆时命他们雕刻漆器,他们自然追求雕牙般的精细纤巧。同时大量的雕漆交由苏州制作,苏州匠人则将雕刻竹木逸品奇俏清新、气韵生动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清代雕漆的技法形成了新的风格。雕漆的用刀也较晚明更为锋利,边缘打磨少,雕刻层次多,细巧工整,做工严谨,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清宫造办处生产的雕漆精品可谓种类繁多,层出不穷,但大型家具类例如:皇宫各大正殿的龙椅,方形香几,大插屏等却较为少见。这是由於漆器制作本就耗时耗力,家具一般形体高大,大面积施漆的技术难得极大,需要动用的工匠也就随之增多,最能显示出漆工艺的成就。这种漆器的制作往往要得到皇帝的谕旨后,造办处方能承办,故在多方的重视下制作的雕漆大型家具类工艺尤为精湛,造诣超越小型器物。 这件剔红条案是清代雕漆家具类中的大件。长方形平案面,镂雕花形牙子,四腿直下,侧面两腿间挡板镂空。样式乃延续明代家具形式,又注入了清代家具的装饰手法,极具皇室大家风范。通体堆厚重朱漆,雕传统纹饰。案面刻有高山,流水,苍松,奇岩,楼阁,游云等风景,风光旖旎,自然尚古,宛若仙境。三十余位文人高仕在其间作诗饮酒,谈祥论道之纹饰,其内容描绘的是以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为首的文人贤士的聚会—史称“西园雅集”之情景。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宋代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当代文人墨客多雅集於此。元右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史称“西园雅集”,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相比。画有《西园雅集图》一幅,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条案的边缘及足底均刻有细密的花草图案为纹饰,背后有款识,书“大清嘉庆五年,紫光阁东廊置”。整体造型雍容华丽,刻工圆润细腻,且用漆鲜红透亮;构图严谨,工细柔丽,图案繁缛,工艺复杂,不愧为清代雕漆家具中之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