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541 弘一 1936年作 行书五言联 立轴

行书五言联
拍品信息
LOT号 1541 作品名称 弘一 1936年作 行书五言联 立轴
作者 弘一 尺寸 69×15cm×2 创作年代 1936年作
估价 6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69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立轴
著录:
1.《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李叔同卷》,第5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2.《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李叔同》,第5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题识:常饮法甘露,安住宝莲花。华严经偈句,丙子亡言。
印文:弘一、佛(肖形印)
2.《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李叔同》,第5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弘一》,第17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2月。
4.《弘一大师年谱与遗墨》,第215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5.《中国历代名家名品典藏系列·近现代书法——弘一》,第175页,中国书店,2011年10月。
6.《弘一书法集》,第192页,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年2月。
7.《中华文化典藏系列·弘一书法珍赏》,第175页,线装书局,2015年1月。
8.《李叔同精品集》,第20-21页,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年4月。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如果说李叔同的《送别》被人们传唱百余年是“人以歌传”,那么作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出家,时年39 岁)的书法,其为人们所重确乎可以说是“人以字传”。
单就艺术性而言,人们之所以宝重弘一法师的书法,可借用他自己的话来做一说明:就是在于这些字有“平淡、恬静、冲逸之致”。这是弘一法师在1938年写给马冬涵居士的复信中,借言他在篆刻刀法上的“创论”,特又对自己在写字上的独特方法进行的说明:“朽人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屏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观之则可矣。……又无论写字、刻印等亦然,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此乃自然流露,非是故意表示)。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而针对“写字方法”的专门论述,则集中在弘一法师1937年的《出家人与书法——在南普陀养正院的“最后一言”》的讲演中。这些论述的特殊性就在于讲者和听众都是出家人。这次讲演又名《关于写字的方法》,主要讲弘一法师“个人关于写字的心得及经验”,内容涉及入手字体、用笔、用纸、书写(临帖、悬腕、读帖)、章法、墨色、钤印等诸多“写字的基本法则”。而讲演始终所强调的,是出家人当以研习佛法为根本,写字则是闲暇之余的事情,若写得还可以,那么最好也还是要用以弘法。
首先,对于学习写字的入手字体,弘一法师主张篆书。且是说:“我对于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他们先由篆字学起。”而非“对于出家人”云云。主张篆书的理由,一是可以认字,二是能避免写错字,且还可以作为写隶、楷、行之基础。并推荐参看吴大澂的《说文部首》以助初学者研究《说文解字》。同时他也提示,若学写字,则大、中、小楷书,乃至隶书、行书也都要学;碑帖之属,更是要一一去读。待假以时日,再去专写某一体。他称此为“由博而约的方法”。但凡是有书法经验的人都不难理解,这些论述除了在字体上有意抛开草书之外,确实都是就一般的学书规律而发的,而并不仅仅是特别针对于出家人的学字主张。
接下来,对于用笔,弘一法师并没有专门就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等具体的运笔方法,或者种种笔毫的区别、使用特性等作出说明,而只是特别提醒注意——万不可用小笔写大字。我们联系弘一法师在上一部分顺带讲到的对于学写一尺二尺的字可以拼合大砖或水门汀当桌子用、扎麻做大笔,以及这一部分顺带论述到的用纸、用九宫格、悬腕等相当具体的学字方法则可以发现,这些也确如他所言,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得及经验”。换句话说,主要也就是作为出家人的他,在不断书写佛经、佛号、偈语等特定佛教内容的日常中所养成的“写字习惯”。
再者,对于用纸、临帖、悬腕、读帖等基本的书写方法,以及墨色、钤印等内容,弘一法师也都从一般的学书规律上做了简要的说明。而对于“用九宫格”,他则特别加以图示说明;对于“章法”,更是将其放在上述的写字“初步法门”之后,详加论述。在弘一法师实践并主张的写字方法中,章法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以“一幅中堂”为例,认为若论其优劣,可对四种关键要素作如是估量: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章法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与弘一法师早年在俗留学日本期间的西洋绘画学习经历有关,也和他出家后的书写内容有关。
在出家早期的1923年,弘一法师的主要用心所在就是掩关和刺血写经,此间印光法师在给他的一封复信里就曾说:“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而最宜“一笔一画,必恭必敬。”他在讲演中讲到“用九宫格”时也说,“……这样一来,每个字都有规矩绳墨可守的。……要晓得:写字总不能随随便便。”
弘一法师在写字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方法,尤其对用墨与章法,格外讲究。其高足刘质平(1894—1978年)曾有这样的记述:“先师用笔只需羊毫,新旧大小不拘,其用墨则甚注意。民(国)十五(年)后,余向友人处访到乾隆年制陈墨二十余锭奉献。师于有兴时自写小幅,大幅则需待余至始动笔。”“先师所写字幅,每幅行数,每行字数,由余预先编排。布局特别留意,上下左右,留空甚多。师常对余言:字之工拙占十分之四,而布局却占十分之六。写时闭门,除余外,不许他人在旁,恐乱神也。大幅先写每行五字,从左至右,如写外国文,余执纸,口报字,师则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划,均以全力出之。五尺整幅,需二小时左右方成。”
在弘一法师这里,“书法”确乎就是一种“修行”,而且是一种特重戒律、有法轨可依的修行。他在《寒笳集》中曾有言:“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淡”“刚”“柔”,这些既是他关于修行的见解,同时又都外化在了他的书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