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228 王音 2013年作 无题(茶杯)

无题(茶杯)
拍品信息
LOT号 3228 作品名称 王音 2013年作 无题(茶杯)
作者 王音 尺寸 100×80cm 创作年代 2013年作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943,0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王音》 P78-81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2014年版
《王音:礼物》 P108-109 新星出版社 2016年版
签名:王音13
展览
2014年 王音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北京
2016年 王音: 礼物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北京

王音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画家?他不是风景画家,也不是静物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个讲故事的画家,不是一个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画家;他既不是对抗性的画家,当然也不是颂歌型的画家,他画中甚至没有讽刺和幽默。他也不怎么讲故事,不是一个叙事性的画家,他难以归类,他是不属于任何类型的画家。
——汪民安

生于1964年的王音,自“85新潮”至今,遍历中国当代艺术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与运动潮流,但其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另类且克制的平和状态。就艺术线索而言,我们可以将王音的绘画创作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整体上的文化激进主义为反思背景,王音从个人美术教育经历出发,在1990年代初锚定了五四时期左翼现实主义美术历史资源,开始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问题的钩沉,并确立了其基本问题意识的历时性取向。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左右的一次短暂的“达达”时期。艺术家经过对各种图像资源和绘画风格、方法的挪用、戏拟、拼贴、伪造、虚构,从而确定了一种以共时的互文性为基础的绘画快感价值。第三个阶段始于2003年,艺术家再次把目光转向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脉络的考察,包括西方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及苏派等外缘性话语影响与本土化、民族化等内发性话语建构脉络,此时的王音完全进入了对这两条崎岖交错的话语系统的“考古挖掘”。
王音创作的第三阶段延续至今,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王音作品中的苏派笔触的主导性逐渐减弱,画中色彩与光影的大关系被强调,而笔触与造型上的细节则被有意剔除。而在关注题材上,王音开始将目光放在一些极其普通的生活场景,有托腮的女子肖像、拿着蒲扇的老人,有多个人物出现的常规画面,有表现自然风景的树林,有单独成景的盆栽……典型作品包括2013年-2014年创作的《无题(茶杯)》、《无题》和《风景》。
王音曾创作一系列呈现“游离”状态的作品,并命名为“无题”。作品人物多抹去五官,仅保留一张没有任何性格特征的面孔,笔触和造型细节被大面积平涂营造出的色彩和光影大效果代替,展现出一种属于过去时光的平面静滞感。在这件《无题(茶杯)》中,王音借用微顶光,用色块平涂的手法表现了女人和老人的肖像,尽管该作还保留了人物的五官面貌,但是其面部表情的平淡,掩去了其中的故事性情节。此外,二人置身于由深浅色调搭建的空间之中,但却呈现出一种平面拼贴感,显然艺术家不仅仅是再现了某个想象的场景,更多的是展现一种主观意愿上的呈现,令人不解。而在《树影》一画中,王音同样把握着对空间控制和展现主观意识的存在:抹去人物的五官,仅呈现一个保持坐姿状的女性形象,她的影子在墙上投映出来变成了一棵树影。画中的近、中、远景三个空间层次被两块平涂的色调折叠呈现一种平铺的效果,画面的色相对比微弱,整体色调呈淡淡的暖色,这些无疑都是艺术家的主观经营。
有趣的是,同样是2013年创作的另一件《风景》从画面表现内容上来说,与前者相去甚远,反倒更贴近《树影》这一作品的题面之意——在一条平静的河流一侧,呈暗沉色调的树干在右侧投来的光线下三两成影,成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内容。但是细读却不难发现,投射出的树影与其树干是不匹配的,这显然是基于艺术家主体意识做出的变幻。
从这以上三件作品不难看出,王音在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做足了简化,仿佛是一种有意识的淡化。这与后印象派艺术家高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两者虽然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试图用对绘画语言的控制来处理画面,以此来表达自己情感和记忆中的某种沉积。这无疑也造成了其艺术的理解难度——在王音的作品前,我们无处寻找过往的历史经验,仅仅能从其中的一些符号表征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经营。汪民安认为,“从根本上来说,王音试图表现的是绘画的口音,他试图让自己在画所有对象时都倍感艰难,他只能以结结巴巴的方式画画。他因此也只能和流畅的绘画,和时代保持密切关系的绘画,和在时代的轨道上快速行驶的绘画保持距离。”就此而言,王音确实做到了与时代拉开距离,成为一个旁观者。他的“绘画口音”使得我们开始不再关注题材与技巧,而是去追求艺术家某种主观思维上的情感真实。或许这就是一种当代性,这也正如汪民安所言:“或许,正是因为脱离了当代的绘画主流,王音的绘画才更具有某种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