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231 张慧 2010-2011年作 树

树
拍品信息
LOT号 3231 作品名称 张慧 2010-2011年作 树
作者 张慧 尺寸 190×160cm 创作年代 2010-2011年作
估价 380,000-580,000 成交价 RMB 517,500
材质 布面丙烯 形制
出版
《张慧》P61 长征空间 2012年版
《大家·东方艺术》 P68 2016年6月刊
签名:张慧2010-2011
展览
2012年 张慧:空地 长征空间 / 北京

如果谁将阅读认定成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这注定着他已经迷恋上了阅读后的种种快感,它们在每次试图理解的阵痛过后都能将“阅读者”带入到一种永恒的状态之中,充盈着无限解答与自我追问的循环世界,周而复始。无论是视觉阅读还是听觉阅读抑或是从小到大的书本、教材“灌溉”,都不能否认“阅读”是最忠实的老师,它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冷了热了,可以随时变身成棉被或凉席。艺术家的“阅读”亦是如此,在各种交织的阅读中(图像、文本、声音)不断创作出自己的语言,再创造出可供阅读的新范本。
在张慧新近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直接的文本“阅读”所带来的影响被剥离开情景干扰的单独物象所替换,“空洞”的背景让观看的焦点集中在那些悬浮的人或物体上,但在失去表面化的叙事线索之后,观众头脑中的疑问却只能通过作品标题的简单提示来完成自我“解读”中存在的、种种可能的排序方式一当对于画面中“空地”的解读欲望化作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时,一块被放大的隐秘碎屑都可能成为确认整个空间意义的形式轴心,而从平淡的生活影像中窃取出的突形象也会因此而变成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范本。张慧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性”怪诞描述成超越具体事件的形象“凝视”和“阅读”。对于他来说,作品中的“阅读”并不仅限于对于文本意义的具体联想,抽身而出的形象却是曾经文本阅读的累积和物化。
学习舞台美术出身的张慧,其早年的艺术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装置和行为艺术的探索上。而舞台设计的经验和戏剧本身填密的逻辑关系对他的深刻影响,也让张慧的作品具有了一种更容易被“阅读”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性在媒介中的拓展——行为、摄影、录像和装置等多样化的实践之后又以多人合作的方式(艺术小组)完善着个体精神与群体实验间的能量平衡。而对于日常物品的“阅读”方式在深入的触觉和质感体验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以平面表达作为基础的绘画之中。
张慧在绘画中对于那些日常物体的固执关注,已将其原有的价值在抽丝剥茧的隐喻中,放大成关于陌生境遇的另一种“阅读”方式。就像那些被冠以《救生圈》之名的圆形座椅形象,或许只是源于艺术家某次驻足街边时的无聊观看。但当这些日常的形象记忆在略过短暂的视觉残像之后,被剥离掉实用性参照的突孤单没有周边环境的铺陈,没有坐卧行走人群的介入—却将它们确凿无疑地固定在“虚空”的背景之前,并形成在《树》和《霓虹灯》等系列作品中,“阅读”的网络并未中断在对于不同表象的塑造上。被塑料外衣所包裹的低矮植物在脱离开现实中相互依赖的生存关系时,成为了精神空地上的唯一标志,像是对于某种实在“物质”的确认,却又在不同尺幅和视角的观看中模糊了对于原始形象的认同之感;而与树不同,那些被平铺在画布上的“霓虹灯”,或是弯曲地像一根漫无目的的线一种对于“物象”本身的专注“阅读”。条,或者纵横交错地填满了所有视觉的缝隙,这种阻断了空间想象的强势形态也在与文字标题的比对中增强了绘画本身的可阅读性。一如张慧在《浮雕》中用石膏的形象来假设的“听觉”环境,在文本与形象的真空间,在尽量摒除掉具有迷惑性效果的表而当观众在展厅中以“阅读”的心态去面对张慧的智性观看现方式之后,将眼前的可辨识之物置入到阅读的情境之中。时,空地的形象“缺陷”就像展场本源的“空虚”一样,并不需要用理智中惯常的关系构架来进行修补,从形象回馈给标题的疑问,在张慧所给出的文本答案中却常常变成一个与形象几乎完全无关的词汇。就像那些被“晴转多云”的文本所覆盖的孤单形体,我们辨认不清停留在它们表面的明暗反差,究竟是源于光影的变化所造成的幻觉?还是被物体自身的质感所凝固的“真实”?只留下一个统一的称谓在似是而非地引导着“被阅读”的“阅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