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 杨伯都 2015年作 在美术馆
LOT号 | 1731 | 作品名称 | 杨伯都 2015年作 在美术馆 | ||
作者 | 杨伯都 | 尺寸 | 180×135cm | 创作年代 | 2015年作 |
估价 | 80,000-180,000 | 成交价 | RMB 207,000 | ||
材质 | 布面油彩 | 形制 | |||
签名:Bodu Yang 2015 杨伯都对空间结构的钟情源于家学浸染。小时候经常翻看爷爷策划的建筑出版物,丰富的建筑设计图深深影响了杨伯都创作中空间建构的逻辑。《在美术馆》是杨伯都从2007年起持续创作十余年的重要系列。杨伯都在每个画面内都创造了⼀个公共空间,为观看中的意识开辟出一个可暂时停留的区域。在画面这个平面中被视为 “一个被布置好的空间”。在主题的描绘上,从开始时对画面内部事无巨细的呈现到后来更加重视原始的场景气氛,目光聚焦的点被进一步地强调了。 杨伯都早期的《在美术馆》中,她常简约地表现虚构空间里的展品,亦或截取局部、以大角度透视弱化原作。随着创作的深入,她愈加清楚,自己要描摹的,是这种相对洗练空间内的“气氛”:“ 从市政厅步行到美术馆,一路白雪皑皑。馆内幽暗无声,坐在画前的长凳上,我背靠墙睡了长长一觉。期间安宁无数次惊扰了我,每当确定在这里,我又闭眼继续睡去。这种空间的气氛可以随时被感知到,不论身在何处、何时,它都稳定存在。所以,我描绘的从始至终未有改变。”后期,杨伯都保留了美术馆里常见的敞门、饰面、零散工作人员或观众,却往往隐藏展品,或仅留一张白色画布。伫立作品正前方,观者视角与画面中的正面透视叠合,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中,我们潜意识里便直面了艺术家创造的场景,仿佛一抬脚,就走进这个杜撰出的空间,成为其间一员。 《在美术馆2015C》(Lot 1731) 中,透过正面敞门看去,迎面的空间悬挂着一个白色方块,同时也可以是一扇白窗或一块白光。与之相对应的地面上陈列着一个黑色的方块展台。此时,敞门像一个画框,赋予了画面某种神秘的气息。这里没有人,没有事,也没有任何具体的主题和观念,对于杨伯都而言,置身于博物馆空间时的种种临时的微妙感知及其关系才是她意欲捕捉和想表达的。敞门是杨伯都画面中出现最多的图像母题之一。在博物馆空间中,敞门扮演的角色是连接相邻空间的通道,以保证每个空间相对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换言之,也正是因为门廊的存在,博物馆的空间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叙事和权力结构。敞门本身带有古典透视的意味。和暗箱、摄影一样,杨伯都画面中的敞门,也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既开放了空间,同时又封闭了空间。敞门并不具有封堵两个空间的功能。除了统一的地板,纵贯敞门的地面光影也至少暂时地将两个空间连接了起来,从而局部开放了两个“封闭”的空间。也因此,我们很难将敞门视为嵌套在画中的一个画框。空间的墙上、地面都没有任何具象的作品陈列或指示,白与黑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看上去仿佛是一部极简主义装置,同时又像是一张平面的抽象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