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218 苏天赐 1980年作 漓江新篁

漓江新篁
拍品信息
LOT号 2218 作品名称 苏天赐 1980年作 漓江新篁
作者 苏天赐 尺寸 38×53cm 创作年代 1980年作
估价 280,000-380,000 成交价 RMB 552,000
材质 布面油彩 形制

【签名】天赐。一九八〇. 一。
【说明】
1.戚舜文家藏,并由藏家家属友情提供,据藏家口述得自作者本人。戚舜文(1927-2000),原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总支书记,颇富收藏且与众画家交好。
2.作品与「观止」专场Lot2355,以及「散珍集成」专场Lot3057-Lot3062、Lot3071-Lot3072为均为戚舜文家属友情提供。

戚舜文,1927年出生在「千年陶都」「书画之乡」江苏宜兴,1947年从无锡师范学校毕业,与著名中国山水画家钱松岩结下师生情缘,也为之后的书画收藏之路埋下了伏笔。1978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任工艺美术系党总支书记。
戚舜文在南京艺术学院任职期间,接触、结实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青年学子,不少教师在当时已是画坛名家,如苏天赐、陈大羽等,而一些仍在研究深造但已初露锋芒的青年艺术家,如今已成为拥有社会美誉度的知名画家,如江宏伟等。自1989年12月,戚舜文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退休,与家人一同居住在南京,与苏天赐、沈行功、曹辅銮等画家仍保持着交往,点滴小事日积月累,是稀松平常,也是翰墨情缘;时常见面的是人间烟火,书信往来是纸短情长。戚舜文一直悉心珍藏着这批书画,基本保留着当时原初的模样,2000年戚舜文过世后,这批珍藏的字画由家属整理收集,岁月更迭,从未露面。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画链接的是一段珍藏的记忆与历史。 「先人写,后人读,知来处,思远道」,愿识者珍之!
新篁意为新生的竹子,元人管道升就绘有一幅《新篁图》,本幅的新篁要雏嫩许多。背景远山迷离,重块面,却忽略体积;近景一派春意盎然,枝桠柔嫩,以线为主,率性的几笔干擦,勾画出新枝的生命力,几点厚涂,又增加了前景的分量。从构图来看,苏天赐以一种俯视的、统领大局的视角观景,水面由近及远,在小格局中呈现大视野,轻盈的色调和简括的形象,让画面空气感十足,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画出韩愈诗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蕴味。此桂林山水的最佳瞬间,以翠竹表达漓江清丽、明秀的感觉。灰绿色调的表现,令人赏心悦目,表达出宽容无量且生生不息的漓江精神。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是幅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替代了原有的固定观察,是一种东方式的审美体现,又不失西方油画经典的创作手法,画面由此更加具备了形式感和表现力。作品色彩清明婉约,画面空灵秀逸,充满了诗的灵性和诗的意境。从眼中的诗境到心灵的意象,情感、精神与形式的同化,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心灵的忠实,展现了对绘画纯粹的追求。由此,艺术形式与艺术灵魂融为一体,形成了专属于苏天赐先生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苏天赐逝世于2006年8月。6月,写就《我站在画布面前》,回顾一生艺术经历与艺术理解。其中,他提到艺术的秩序,东方的「序」来自风云吐纳、阴阳互易,「人们按此‘序’之领悟着手修补大自然之疏忽,建立与大自然贴切而和谐的人文家园。我在其中浸淫,以至我遥望西方,总是半心半意。」这很好地说明了他对中西风景绘画坚持一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