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6 张大千 褔 立轴
LOT号 | 2376 | 作品名称 | 张大千 褔 立轴 | ||
作者 | 张大千 | 尺寸 | 51×51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80,000-100,000 | 成交价 | RMB 92,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福。蜀郡张大千爰。 【印文】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大千毫发 百年书道 —近现代书法集萃 晚清民国时期,随着金石考据的兴起、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呈现出三种方向。 其一,帖学一脉。清代笪重光、曾国藩等人仍旧沿袭明代帖学一脉继续向前发展。清代后期以降,碑派兴盛,帖学式微。直至20世纪初,沈尹默学书出碑入帖而归于帖,成为现代帖学的第一面旗帜。其行书取法上至东晋「二王」,下至明代文征明,表现出帖学一路的精微变化。与此同时,王福庵作篆工稳优雅,隶书融会汉隶风貌;溥儒行草俊逸潇洒、出入晋唐;吴湖帆书法清朗俊丽,不拖泥带水,具浓厚文人气。现代帖学复苏后,启功以唐人楷法为基,得典雅秀劲之美。 其二,碑学一脉。干嘉时期,陈鸿寿正是师碑破帖实践的代表人物之一。清代后期,吴昌硕、康有为可谓是碑学高潮期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吴昌硕篆书得益于《石鼓文》颇多,而其行草书又得力于篆书。至晚年,风个人面貌凸现,用笔凝练遒劲,气度雄沈,恣肆烂漫,苍古老辣。其书画风格对后世如王一亭者影响深远。康有为喜作对联,逆笔藏锋,迟送涩进,圆浑苍厚,全从碑出,给人激荡震撼之感。其学生梁启超对古代碑帖和北碑的创作实践亦有深入研究,书风能化雄奇角出为温文尔雅。 此外,这一时期亦不乏其他出众的碑派实践者,如吴大征、郑孝胥、齐白石、黄宾虹等。吴大征嗜好金石考据,其篆书参以古箍,钟鼎铭刻之意蕴浓厚,并加以方正的形构,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严谨,整饬精严。郑孝胥取法欧阳询、苏轼,并参以汉隶、北魏碑版。其行楷书字势多长,横画多斜势顿笔出肩,中部束腰紧结,撇捺舒展,转折常常呈现出方折、翻毫,突出顿、按,有灵动多姿之趣。齐白石行书最喜《云麾李思训碑》,得刚劲欹侧之势。黄宾虹书法得益于所藏金石玺印,擅用笔墨表现金文的变化,沈着古朴中有清健之致,虚实、浓淡、疏密、干湿等交错一起,自然丰富,多见画意。 再次,还有碑帖融合一脉。和上述碑派、帖派书家不同,近现代还有一批书家,以碑为体,以帖为用,形成碑帖结合的新书风。行草书作为这种融合的主要书体,使书法风格有了新的拓展,代表书家有沈曾植、于右任、林散之、郭沫若、沙孟海、徐悲鸿等。沈曾植潜心探索碑帖融合的道路。他以隶书、北魏的用笔来写行草,行笔生涩而有顿挫、方入圆出,字形取篆隶交融之意。于右任则以推行标准草书运动实现他文字改革的理想,客观上促进了碑帖的结合。其草书清润散朗,浑穆闲逸,深得怀素《小草千字文》和八大草书笔意。同样以草书著名的林散之以连绵的大草获得碑与帖的交融,拓展了草书的表现力。他用中锋长线表现点画的金石趣味,成功地将碑派笔法糅入传统帖学之中,开拓出新的境界。这一时期还有不少书画家从帖学入手,融合了碑学的笔法,形成各有特色的书风。例如,郭沫若行草得力于颜真卿,豪迈超逸,灵动多变;沙孟海行草书沈雄茂密,气势磅礡,掺入章草笔意,增加了古质的意味。徐悲鸿学康氏书风,崇尚北碑,同时也糅以帖学隽美风神,形成了刚劲、婀娜而又宏阔、大度的面目。 本次「观止」集结七十余件书法精品以飨诸位,洋洋洒洒,蔚为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