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699 17世纪 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阿弥陀佛

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阿弥陀佛
拍品信息
LOT号 6699 作品名称 17世纪 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阿弥陀佛
作者 -- 尺寸 高19cm 创作年代 17世纪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230,000
材质 形制


尊像结全跏趺坐,双手于双膝上平放,托钵,头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高凸,顶饰摩尼宝珠。面庞精致,眼睑低垂,目光下敛。双唇自然放松,仪态端庄。宽肩束腰,体态健壮均称,肌肉柔软而富有弹性,手指柔软,手脚刻划写实。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有精美的花纹。衣质厚重写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将人体的线条简化、结构突出,增加了肌体的雕塑感。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基座整体较高,台面边缘饰连珠纹,台座底部亦增加刻绘花纹的装饰带,莲瓣整体位置偏上,扁平规整,上下对称,为典型喀尔喀蒙古造像基座的风格。此造像整体比例舒展匀称,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扎那巴扎尔艺术特征。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跏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阿弥陀佛受到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对西方凈土的渲染。据佛经记载,他过去作为菩萨时,名叫法藏,曾发了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形象常为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双手或捧钵或宝瓶。而佛经中对于西方净土的渲染亦使得阿弥陀佛成为广受欢迎的供奉对象,在《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如若往生极乐,则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
此尊阿弥陀佛为典型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的造像代表。其造型端庄,身躯修长,体态优美舒展,造像亮度与同时期其他地区作品有明显区别,应当遵循了《时轮金刚续》的量度;同时,其衣纹简洁,富有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的遗风,通过衣物起伏来展现躯体和肌肉的起伏变化;第三,造型挺拔,躯干及四肢肌肉紧实,线条利落明快,体现了早期印度和尼泊尔造像的鲜明特征;第四,其莲座形式独特,高台基且莲瓣扁平,束腰的位置亦高,不仅是整尊造像显得稳定大气,亦在视觉上协调了尊像的比例,使得整体造像更为突出和引人注目。其所展现出的雄健、飘逸、英俊之美感正是喀尔喀蒙古一代宗教领袖一世哲布尊丹巴亲自创造,同时期之作品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殊像,二者在面容、身躯极为相似,皆为这一风格之代表。

备注:重要私人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