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6 傅抱石 1943年作 崇山觅隐 镜框
LOT号 | 2536 | 作品名称 | 傅抱石 1943年作 崇山觅隐 镜框 | ||
作者 | 傅抱石 | 尺寸 | 98×47.5cm | 创作年代 | 1943年作 |
估价 | 6,000,000-8,000,000 | 成交价 | RMB 8,395,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镜框 | ||
【题识】癸未十二月,金刚坡下写。抱石。 【印文】傅、抱石私印、其命维新 【说明】 1.陈之佛旧藏。 2.此作由陈之佛家属友情提供。 此画作于1943年,是傅抱石探索自己皴法的后期。所以他相对定型的皴法这在画面上看起来还还不是十分的醒目。这件《崇山寻隐图》里可以体现出先生追求着隐士的生活。画面中表现的是在深山幽林,文人雅士的相聚雅集的情景。这件作品的妙处在于他的用笔,下笔很放松,无拘无束。画面的前景是几棵侧斜的松树,在几棵松树中间,有四个高士及抱着酒坛的童子;与此相呼应的是山中飞檐中露出阁楼的一角,两位高仕于阁楼间相顾座谈。在那个战火中的时代,人们内向向往寻求这种隐秘的生活。仿佛,透过画面你可以听到风声,可以听到泉声,还夹杂着这些文人高士们的交谈声、吟唱声,看到隐士的文人生活。 画面中傅抱石把松、云、乱石等融汇一体,画面整体的感觉就是看似乱,而乱中有序,乱终求秩,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正如龚贤说作画「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不奇无贵于安。」傅抱石就是从乱着手,而后稳健中求奇特,于险绝中见平整,不仅仅满足于视觉刺激,更是把握实景虚境之复合意象,体现一个高雅的境界。让观者最后从画面中间品出它的情和趣。所以这张画也体现了傅抱石先生金刚坡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画法、一种境界。 这件作品的用纸是一张土皮纸,土皮纸是就地取材,是四川或者云贵所出的这种皮纸,这种皮纸正好适用于它的这种笔法,所以他在那个时期应该说皮子用的相对多于宣纸。这也是他金刚坡时期作品的一个特点。 (根据萧平采访录音整理) 此幅《崇山觅隐》作于1943年,是陈之佛旧藏,阔远山水与松下高士组成整个画面。「寻隐」是根据唐诗而生成的创作主题,文人往往借「寻隐」来寄托自身的山水之好,进而寻求心灵的超脱境界,在传统山水画中亦为常见之画题。观此幅《崇山觅隐》,画家将画面的绝大部分面积留给了缭绕而生的远山与丛树,墨浓处有磅礡密集之感,淡笔间袒露清逸之趣,使现实中的蜀山烟云与理想中隐居的群山产生迭合。又于松树丛生处、高崖边峭间安置点景人物、屋阁,颇具古意的三组人物,为群峦茂林更添清远之想。细观阁中窗前对谈的两人,一着白袍,一着蓝衣,将「寻隐」的主题附加了幽深高旷的情致。 —张鹏 此幅《崇山觅隐》是抱石先生入蜀五载创作巅峰期之代表作。此图为全景式构图,气势撼人构图饱满。高耸幽深的山峦扑面而来,远山以淡墨、石青写出,设色极淡,赭色渲染山体,薄染几笔石青,重以情态,远山在留白及渲染处理下显得深遽朦化。中景山顶平台写一亭阁隐于林间,蓝衣高士侧身与白衣高士相谈。人物大小如须弥芥子,眉眼稍作点染,便使形神俱出。近处山体轮廓及山间的松树以破笔散锋为之,山石用淡赭石渲染,或辅以墨青色复染,山体显得坚挺而苍润。用重墨画出的松枝,墨青渲染,色墨的氛卢使得松树更为苍郁,却没有焦厚之感。近景松树挺拔,树下点景人物两组,一组写青衣策杖高士与粉衣高士相携而行,顾盼而语;一组写赭衣高士袖手而立侧身与蓝衣高士交谈,后面紫衣侍从抱酒坛相随。四位高士神态、形貌不一,却皆有清爽的文人气质,与诗意的山水相契合;三组点景高士均以细笔写成,笔线精谨,神情幽淡,颇有高古之意,描述出文人纵情山水间以释心怀的意象。这是明代文人热衷筑园卜居的文人生活,他们置身于闲旷之野,欲娱情于山水之间,而对于傅抱石而言,这样的文人高士点景人物也正应和了文人在动荡年代更希冀有一个和平、安静之所,是逃避现实的沈吟。 图中,傅氏以浓墨、渲染诸法,将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礡的效果,表现出巴蜀山水之苍茫厚重的特质,景象雄奇苍秀,元气淋漓。 我知道陈老比较早。他最早的著作((图案法A、B、C》,当时是我很感兴趣的读物之一。特别是陈老为《东方杂志》、《文学月报》……所设计的封面,优美清新,独具风格,最为读者所爱好。「图案家陈之佛」我已经不胜响往的了。1933年,我去东京经过南京,在徐悲鸿先生的宴会上和陈老第一次见了面,从匆遽的接触中,陈老给我的印象是和蔼、谦虚,令人肃然起敬。由于我对于图合影案颇有兴趣,并准备在东京化一定的时间学习它,而陈老是这方面的前辈,也就更觉得陈老容易接近了。1935年9月,我回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书,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在一块儿工作,直到解放后1 9 5 8年陈老担任南京艺专(后改院)副校长止,整整廿四年,我们从没有离开过一个系。若是从工作地区来看,陈老担任副校长以后,我们还是在一起的。相处近三十年,不能说是一个短时间。 就我们两个人说,陈老虽然大我几岁,而大致可以说是从青年时代相识直到不知老之已至。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重庆的那几年,我们的心情都差不多,颇有共患难同命运之慨。因而我们更接近了,彼此嘹然,无话不说。 —傅抱石《忆陈之佛同志》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时局动荡,许多画家相继入川避战,当中最著名的包括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及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众多师生,如傅抱石、陈之佛、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赵少昂、张书旗及黄君璧等。他们相互交流切磋,讨论中国艺术的未来,更会互赠作品、互相交流,共同促进艺术发展。 从傅抱石的回忆文章里我们可以大体看到两位大师相识相知的过往。两人志趣相投,既是同事又是好友,相处近三十年,两人相互敬重,艺术上也相互推崇。傅抱石曾为陈之佛刻「雪翁」、「雪翁画记」、「心即是佛」、「养真」等朱文印,被陈之佛作为常用印。在重庆时期,傅抱石常携带自己的中国画作品去陈之佛称之为「流憩庐」的家中研讨,陈之佛会为其提出一些中肯意见和建议。二人真挚的友谊一直维持到1962年陈之佛病逝。 据陈之佛家属回忆,每逢画界的朋友举办画展,陈之佛总会购买收藏,以作为对画展的支持。同时,也有一些绘画界的朋友不时向他赠送绘画作品以表达彼此的友谊。这样,也有一些作品成为陈之佛自己的收藏。1956年9月曾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陈之佛收藏名家作品展览」展出其收藏之藏品,因年代久远未留下相关展品目录。 2018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曾幸得陈之佛家属信任,委托拍卖傅抱石《洗砚图》,不负重托以1725万成交。此次,陈氏后人再以《崇山觅隐》相付,望觅知音。 1943年是傅抱石佳作层出的一年,他先后在重庆和成都举办个展,著名的《洗手图》、《观画图》、《湘夫人》、《竹林七贤》、《游华阳山图》、《夏山图》、《巴山夜雨》等,皆出于此年。《崇山觅隐》作于十二月,应是该年的收尾佳制,由陈氏家族庋藏多年,从未公众于世。陈之佛住处离中央大学较近,家中来往的同事、友人甚多,傅抱石是家中常客。在《傅抱石年谱》(增补卷)中记载1987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中曾出现的《松下高士图》落款「癸未十二月朔,写于重庆沙坪坝雪翁流憩庐」同为癸未十二月傅抱石作于陈之佛重庆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