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76 何海霞 黄河颂 镜心

黄河颂
拍品信息
LOT号 2576 作品名称 何海霞 黄河颂 镜心
作者 何海霞 尺寸 124×498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800,000-4,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
1.《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 何海霞(大红袍系列)》第180-18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集》第294页,中国嘉德,2017年。
3.《迈上新时代绘画创作高峰—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集(近现代卷)》第76-7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

【展览】
1.「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嘉德艺术中心,2018年4月14—26日。
2.「迈上新时代绘画创作高峰—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展」,人美美术馆,北京,2023年11月6日-12月3日。

【说明】附金运昌题名书法。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面对新时期山水画的变革和发展的问题时,何海霞认识到,尽管山水画的革新关乎笔墨、构图、形式等等纯粹艺术要素的新趣味、新变化,但更重要的是面对新时代、新生活,首先应该赋予山水画新的革命理想。即用艺术的夸张手法去表现现实生活、表达真感情,歌颂光明、正气,激发豪迈、乐观情绪。于是在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从前作品少有的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
此幅《黄河颂》,何海霞在创作时没有局限于对景写实,而是把水作为表现的特殊对象。为表现出黄河水的汹涌澎湃,映衬出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信念和力量。他把唐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融入到创作构思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成功的表现了现实生活。在水纹的处理上,他摒弃了宋画中用湿笔中锋勾勒鱼鳞纹、卷云纹、大波纹、小波纹、网波纹等程式,而对不同水纹形成的作了理性分析,研究了水流的急缓、漩涡、中流、分流与水下地形地貌的关系。从而表现出黄河水急、浊、厚、大的特点。又在沿河山谷岩石处,用V字型布局,状出山谷急湾,将黄河浩大湍急之势再次强化。

胸次洒脱,物我两忘,用自己的感觉方式(不是以前的「以真情求真巧」的过程,而是「隐真巧显真情」的过程,形式是情感的形式,手段是情感的手段),把蕴藏在心灵深处的生命情感,尽情地释放出来。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到了像海霞老这样无为境界的艺术家,控制形式的表现是法而无法而合法度,是从有规律到无规律,而又有规律,是有目的到无目的合目的性,是行止自如,气至情钟的过程。怎样画都是合情合理的,是「大象无形」而又结构精到,变化精微而又统贯整体,是精神自由,大智若愚的结构,纯粹美的体现,韵味无穷,是理想的大匠风范。正像船子和尚诗中所描绘的「千尺丝纶才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灵秀、清新、典雅、亮丽——这种审美情操正是当代人对环境、对审美的渴念,标志着何海霞的艺术巳进人炉火纯青的颠峰期。
—周韶华
何海霞:新庙堂山水的代表性画家
文/王鲁湘
许多熟悉何老的人都会提到1984年何老被国家有关部门正式从西安调回北京以后,艺术生命衰年勃发,创造力井喷的现象。那确实是何海霞生命中最意气风发的一段时光。事实上时间还可以往前延伸几年,延伸到1976年。那一年他应文化部及各部委之邀,赴北京为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及各大饭店创作了多幅巨帧山水画。从那一年开始,他的主要生活与创作的时间都已经北移京师。在这些年里,他创作了《大地长春》、《爱我河山》、《大地一统锦绣山河》等宏篇巨构,吞吐山川、气势磅礡、金碧辉煌、意境阔远,表现出拥抱时代的大视野、大气象、大格局。
北京美术界和中央有关部门恰恰是看到了何海霞的这种大手笔大气魄,才正式在1984年将他调至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从1976年实际调入北京,到1984年正式成为国家画院的画师,是何海霞先生艺术生命的金色晚年的灿烂绽放。他也受到了北京美术界、政界的欢迎,受到了北京各大「庙堂」的欢迎,成为北京各个「庙堂」(如北京饭店、人民大会堂等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之间最为活跃的老画师。他为这些代表国家形象和尊严的空间绘制了许多巨幅山水画,或青绿,或金碧,皇图壮丽,帝舆辉煌,天高地迥,神州一统。大治盛世之年,中国找到了这么一位硕果仅存的庙堂山水画家。
何海霞的自我是一定要同北京这座大一统的帝都重迭的。他生于北京,学画从宋代院体入手,于青绿山水与界画尤具慧心,入于大风堂,师从张大千,而大千先生恰恰又是20世纪山水画巨擘中最有庙堂气息的。何海霞个人灵根中具有这样的秉赋,使他不会坠入文人画的小天地。他师古人,师老师,已然在向着一个朦胧的方向前进,但看不清楚。改朝换代的政局丕变,带给何海霞戏剧性的人生。
他被抛在了大西南,又只身飘零到西安,被赵望云、石鲁发现,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成员。从此乐不思蜀地在陕西滞留30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没有这个时期,何海霞顶多是个「小张大千」。有了这个时期,「长安画派」的创作思想与艺术追求,便成了何海霞的硬约束,成为他必须要重新认识和学习的美学规范。他深入山川,深入生活,使自己及时地跟上时代步伐,从而逐渐地超越大风堂,与乃师张大千拉开了距离。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76年的时候,国家由乱转治,经济复苏,文艺复兴,重新定位与寻找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形象,而何海霞也正好完成了他的一切准备,只等待着一纸诏书便可「万里奉王事」。这一年何海霞68岁。这一年在江湖上浪迹数十年的燕人何瀛,青春作伴,快意还乡。他一生的学习、师从、颠沛似乎都是为了这一刻。燕人何海霞回到北京完成了自我,并把许多黄钟大吕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悬挂在了首都的各大庙堂,他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最知名的庙堂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