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 冷枚 1714年作 万寿盛典图 手卷
LOT号 | 1252 | 作品名称 | 冷枚 1714年作 万寿盛典图 手卷 | ||
作者 | 冷枚 | 尺寸 | 上:引首27×86cm;画心26.5×809cm;下:画心27×954cm;题跋27×47cm | 创作年代 | 1714年作 |
估价 | 8,000,000-10,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手卷 | ||
出版:清王原祁等纂《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一至四十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武英殿刻本。 题签:冷枚画玄烨六秩寿辰庆祝图卷,上、下。钤印:邦达审定。 引首:万寿盛典图。朱家溍题。钤印:朱家溍印、御赐介祉堂。 题跋:右清康熙五十二年,帝玄烨六秩生辰,其臣下图绘当时庆祝盛况,据兵部右侍郎宋骏业奏折略窥。图分装二卷,不知何时从故宫流出,入北京王某手,传之数代,至一九六五年间,为藏者撕去题记、埋之土内,及事过境迁,乃敢抱出售人。荣华赵君得之,因图已成后字碑,初不知作者姓名,顷又查宋折,云其图稿即待冷枚画成进览,始省系冷吉臣枚所绘。宋又云,造成墨本以付剞劂。今视二卷,画用一色墨,树石则笔硬钩皴,更虑冷氏作时原备刻印者。至其笔法之精工,真叹为观止矣。图下卷前段微损,而大部份完好,尤称幸运。赵君其善藏之。二零零零年四月七日,东海徐邦达时年九十。钤印:东海、孚尹、徐邦达印。 说明: 1.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康熙帝六十大寿。大寿前,各直省老人来京为康熙祝寿,并在西直门搭建祝寿棚。康熙帝颁诏天下,赐千叟宴,大宴朝内外官员士庶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畅春园正门前,举行盛大庆典。皇帝圣诞称“万寿节”。冷枚此作即绘记万寿节庆典盛况,即朝贺礼仪及臣民庆祝活动之场面。上卷所绘景致自西郊畅春园至西直门,下卷自西直门至清宫神武门,举凡园林亭台、城池庙宇、歌楼舞榭、銮驾执仗、官员兵弁、市井百姓,处处生动,纤毫毕具,惟妙惟肖,记录了当时皇城内外百官朝贺、万民称庆的一派盛隆景象。 2.康熙五十三年(1714)元月八日,王原祁上奏建议纂修《万寿盛典初集》,并亲率冷枚等人,依样另画《万寿盛典图》木刻画稿。当时王原祁已年逾七旬,不可能全程亲自参与绘画,真正的主画者应是冷枚。徐邦达先生在题跋中亦指出冷枚此作应即是原备刻印的木刻画稿,后编为卷四十一、四十二,刻入一百二十卷本的《万寿盛典初集》中。 3.据王奕清《校刊恭纪》所云“《万寿盛典初集》于康熙五十四年春正月开雕,越明年冬十一月校刊告竣”。因此,冷枚此作应作于康氏五十三年,即1714年。 4.朱家溍题引首,徐邦达题签并题跋。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黄,浙江萧山人,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担任文物提集、整理、编目、陈列等工作。工作中,广泛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名画和工艺品及古建筑、园林、明清历史、戏曲等。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1992年应国家文物局之邀参加全国各省、市、县博物馆和考古所等单位的文物鉴定专家组工作,确认全国各地呈报的一级文物。 盛世荣光 画中史鉴 —冷枚《万寿盛典图》研究 盛世荣光:康熙六旬寿辰庆典带来的艺术契机 皇帝的诞辰叫万寿节。每年在宫中,除去元旦、冬至之外,皇帝的万寿节是最重要的庆典活动。不仅宫中要举办隆重的庆典仪式,而且要举国称庆。 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清圣祖玄烨的六十寿辰。 自八岁登基始,康熙励精图治,筑牢了清王朝兴盛的基础,清朝开始进入盛世发展时期。他曾不无得意地说:“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清实录·圣祖实录》卷二五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着手筹备康熙的六十寿辰庆典活动,以示盛世盛典。于是京城各处,除清廷内府、京城六部外,各总督及各省巡抚纷纷搭设锦坊、松亭、柏亭、画廊、彩棚、戏台等,举办各种献寿活动。“时京师九门内外张彩燃灯,建立锦坊彩亭,层楼宝榭,云霞瑰丽,金碧焜煌,万状千名,莫能殚述。百官黎庶、各省耆民,捧觞候驾,填街溢巷。琳宇珠容,钟鼓迭喧,火树银花,笙歌瓦起,祝嘏之盛,旷古未有。”(《万寿盛典初集》) 在康熙六十寿辰万寿节诸多庆典活动中,除了三月十八日康熙“正诞”在紫禁城太和殿受王公及文武百官拜贺之外,颇为重要的是,“正诞”前一日的三月十七日,为彰显其“天下第一帝”的龙威,康熙帝特意在这一日从畅春园回北京内城紫禁城时,“不施警跸,令臣民咸得仰瞻天颜”。其时,“直隶各省官员、士庶夹道罗拜,欢迎御辇,耆老进前,跪献万年寿觞。上辄止辇慰劳,命人给寿桃各一。又夙办桌食,遍行颁赐。于是群情感悦,动地高呼。上至近关,诸王、贝勒、贝子、公、宗室、觉罗人等,在诵经处排班跪迎。进西直门,文武大臣、官员、兵丁,亦各在诵经处跪迎,瞻仰天颜。上霁容俯视,亦令给寿桃及桌食。”(《康熙起居注》)。《万寿盛典图》描绘的就是三月十七日,从西郊畅春园到紫禁城神武门,沿途京城及各地臣民跪拜,为康熙拜寿的盛典场景。 木刻原稿:冷枚主导下的《万寿盛典图》创作 值康熙六十万寿节刚过,兵部右侍郎宋骏业奏请,以三月十七日康熙回銮紫禁城,从畅春园到紫禁城神武门的过程中,谨将“都城内外经棚黄幕,万姓擎花献果之诚,遮辇迎銮之盛,共五十余处,汇写全图”,以达到“以昭盛典”的目的。 宋骏业(1653-1713),字声求,号坚甫,江苏常熟人,一作江苏苏州人。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宋德宜长子。康熙十四年乙卯科(1675)顺天副榜贡生。官至兵部右侍郎,诰授资政大夫。 宋骏业提出汇写《万寿盛典图》的请求,与他此前成功主持完成《康熙南巡图》不无关系。康熙帝于1689年第二次南巡。1691年,他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骏业主持这次南巡的图绘工作。《康熙南巡图》绘制了康熙帝从京师永定门出发、经由山川、城池及返回皇宫的全部过程。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真实、细致的再现了康熙南巡所经之处的风土人情及农业、商业的繁荣景象。 此图总体设计及图中山水、树石出自王翚手笔,人物及牛马为其弟子杨晋所绘,另有冷枚、王云、徐玫等供奉内廷的画师完成房屋、舟车等其他部分。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历时三年完成,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宋骏业随后在康熙帝第三至第六次南巡时四次随扈,并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得赐御书“蹇谔老成”匾额,三十九年(1700)得赐“静永堂”匾额。所以,能够主持《万寿盛典图》的绘制对于宋骏业来说是又一次向康熙帝请功的绝好机会。 与《康熙南巡图》不同的是,《万寿盛典图》主要描绘城内场景,尤其是界画、人物,因此宋骏业上奏请求让擅长此项画法的冷枚在他家中工作:“臣请许臣私寓次第加工,造成墨本,以付剞劂,昭事遐迩,共识昇平。……其图稿即带冷枚等画成进览”。说明是绘写粉稿在前,等康熙同意之后,再造成墨本,然后刻书付印。 这项工作在五月三日交给了王原祁。《清实录》在康熙五十二年六月的记载中说:“上谕大学士等曰:‘汉人中史夔、宋大业、宋骏业、张志栋甚无耻。……宋骏业以能画在内廷行走,乃一险人,专事结党,所行无耻,学问亦不济。朕知而远之。此番原不欲加恩,但念其内廷效力,姑给与半葬。’”可见康熙帝对宋骏业不满导致换人,宋随即在六月去世。 五月三日,“养心殿监造赵昌等传旨发下兵部右侍郎宋骏业所画万寿图稿”,命户部左侍郎王原祁继续完成此画。王原祁“随即率同臣冷枚,更选工画人物、界画者,就私寓绘画。”王原祁显然对宋骏业的画稿难以认可,他在奏章中写道“臣细阅已钩稿中,其长短疏密尚未有尽善处,就臣愚识,斟酌指示,另为钩稿。其未钩者,亦为续钩。”很明显,王原祁不想在宋骏业画稿的基础上续画,而是另起炉灶,带领冷枚等人重画。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王原祁将绘制完成的《万寿盛典图》画稿进呈,由皇帝审阅。康熙帝甚为满意,谕:“万寿图画得甚好,无有更改处。”随即下旨“即领绢钩摹正本”。受到鼓励的王原祁,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元月八日又上奏建议纂修《万寿盛典初集》,并毛遂自荐由自已来主持纂修工作。他的建议顺利获得批准。这样,王原祁就要组建三套班底同时进行三项工作。 其一,遴选徐玫、金昆等人协同冷枚等十二人,领绢三十丈,在绢上勾摹《万寿盛典图》正本。 其二,推荐查嗣瑮、王世琛等人,协助自己编纂《万寿盛典初集》。 其三,亲率冷枚、王敬铭等,依样另画《万寿盛典图》木刻画稿。木刻画稿后编为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刻入一百二十卷本的《万寿盛典初集》中。 作为年逾七旬的老人,显然无法胜任如此重负,王原祁未及看到最终结果,便于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了。后续工作由他的堂弟王奕清主持完成。 根据《万寿盛典初集》卷前,以及卷四十中王原祁、王奕清等人的奏折等资料,可以厘清《万寿盛典图》共有如下五种版本: (1)康熙五十二年宋骏业、冷枚绘未完稿本。 (2)康熙五十二年王原祁、冷枚等绘稿本。 (3)康熙五十三年王原祁、冷枚等绢绘本。 (4)康熙五十三年王原祁、王敬铭、冷枚等绘木刻稿本。 (5)康熙五十四年至康熙五十六年刻《万寿盛典初集》本。亦有将《万寿盛典初集》中的《万寿盛典图》抽印单行者。 可以看出,《万寿盛典图》真正的主画者,应是冷枚。原因有二: 一是根据绢绘本在《石渠宝笈》中的著录(《石渠宝笈初编》卷五“画院绘万寿图二卷”),落款署名:臣冷枚、徐玫、顾天俊、金昆、邹文玉、金永熙、李和、佘熙璋、樊珍、刘余庆、楚恒、贺铨、贺永治、徐名世奉敕恭画。钤“臣冷枚”、“敬事后食”二印。 二是查阅《万寿盛典初集》中宋骏业、王原祁、王奕清等人的奏折,无一例外在提及绘画方面的负责人时,有且只有冷枚一人。甚至“书中小图”也是由王敬铭与冷枚共同校阅发刻。 由此可知,冷枚是《万寿盛典图》的领衔画家,参与了所有版本绘制的全过程,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康熙南巡图》虽是集体创作,但通常习惯把作者归在王翚名下的情况近似,冷枚作为《万寿盛典图》的主要作者是明确的,因为他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冷枚(1662-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善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画法得力于西画写生,兼工带写,别具一格。曾协助焦秉贞完成《耕织图》,为一时杰作。与焦秉贞、沈喻三人,都是康熙晚期享有盛名的宫廷画家。由于《万寿盛典图》中需要大量的界画与人物画,冷枚不负众望,用高超的技艺与严谨的作风,为《万寿盛典图》的成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本次上拍的《万寿庆典图》,并不着色,纯以线描。图分二卷,上卷画心高约26cm.长约809cm.下卷画心高约26cm.长约954cm.上卷由朱家溍先生题引首“万寿盛典图”。徐邦达先生题签“冷枚画玄烨六秩寿辰庆祝图卷”并题跋,跋中提到此作“不知何时从故宫流出,入北京王某手,传之数代”,说明此作原于内府珍藏,后辗转流入民间;又提及“一九六五年间,为藏者撕去题记、埋之土内,及事过境迁,乃敢抱出售人”,说明此作题记缺损的缘由。徐先生继而评价道,“今视二卷,画用一色墨,树石则笔硬钩皴,更虑冷氏作时原备刻印者。至其笔法之精工,真叹为观止矣”,他认为这就是冷枚为刻印《万寿盛典初集》所绘木刻稿本。 事实也的确如此。《万寿盛典图》是以西直门作为分界点,画面由皇城内和皇城外两大描绘庆祝场景而成。《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一从紫禁城的神武门到西直门,卷四十二从西直门开始到畅春园结束。将此二卷与《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一、卷四十二逐页比对,发现上卷对应的是卷四十一第一至二十五页,下卷对应的是卷四十二第三十九至六十七页。其中不论人物、屋宇、景物等种种画面细节,几无二致。 《万寿盛典初集》为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版框23.4×17cm.图版框约26cm.市场上曾见根据《万寿盛典初集》卷四十一、四十二单独印制的原大手卷,尺寸为约26×6030cm.而冷枚《万寿盛典图》的高度与之是符合的,这也从侧面印证此作为《万寿盛典初集》的木刻原稿,刻工正是根据这份原稿来雕版印刷。 只可惜冷枚原作应有六十米左右,从清宫流出后,屡经劫难,先被原藏家撕去题记,又被埋入土内,造成损毁,目前所存两卷共十七米左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历经波折,上卷起首紫禁城神武门部分依然完好无损,而作为全作高潮的下卷,康熙帝的御驾回銮部分也幸运地得以保存。 画中史鉴:《万寿盛典图》的宫廷艺术与历史贡献 1.冷枚《万寿盛典图》是最原始和最接近康熙六十万寿节庆典场景的历史画卷 绢绘本康熙《万寿盛典图》绘制完成之后,入藏紫禁城乾清宫,该画卷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而《万寿盛典初集》编纂完成后,由武英殿雕版刊行五十部,分别赏赐诸王公贝勒、各部大臣。随着时间的推移,绢绘本《万寿盛典图》下落不明。有学者认为该画卷应该是在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清宫的大火中被焚毁。据清宫文献记载,清嘉庆二年,嘉庆帝下令苏州织造依据武英殿刻本《万寿盛典初集》第四十一、四十二卷重新绘制一幅设色绢本,也就是目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彩色长卷《万寿盛典图》(图18)。但令人遗憾的是,该卷“自由发挥”之处甚多。有专家考证其尺寸规制、款识、印鉴题记等有诸多不对的地方,谬误甚多。由此说来,冷枚《万寿盛典图》便成为最原始和最接近康熙五十二年万寿节庆典场景的历史画卷。 2.《万寿盛典图》作为宫廷纪实绘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在没有任何电子媒介信息技术记录的时代,想要记录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人物形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运用绘画的手段。冷枚《万寿盛典图》是一幅写实性极强的历史画卷,不仅生动又深刻的刻画了康熙帝六十岁寿辰之际,京城内外的官员、百姓自神武门至畅春园为康熙祝寿的场景。而且所画的北京的郊区和市区,人们的活动,是以当时的事实为基础描绘。这种写实的描绘,清晰地再现了康熙盛世北京城的历史风貌,对研究十八世纪的北京的立体城市景观以及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场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历史学研究中非常有魅力的课题。 其次,《万寿盛典图》以历史长卷的表现形式,为清代皇家文化研究,清代帝王礼制、仪仗以及重大庆典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长卷中所绘内城彩坊、城外彩坊、内城诵经祈福处、城外诵经祈福处、内城祝寿署名衙署、城外祝寿署名衙署等等,为我们研究清代职官史、清代衙署机构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另外,像帝后出行的仪仗,诸如帝王出行的卤簿大驾等细节,画卷中均有详尽的反映。 为了庆贺康熙寿辰,各省及京城六部除了搭设彩坊以外,还沿途搭设戏楼、戏台,由各地戏班献演与贺寿有关的剧目。《万寿盛典图》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描绘颇为重视,所绘戏台之上无论是人物开脸,还是戏曲行头都颇为精细。后世很多研究清代戏曲者,往往也根据这幅长卷的描绘对清代戏曲发展变迁进行阐述。 图像是直观的表现手法,是普通的文字说明、资料无法表达的形态,而图中的立体形象更让人容易理解。比如研究《万寿盛典图》的各类物象造型,通过图像的直观反映,我们了解到十八世纪北京的店铺、普通民房、普通四合院、贵族四合院建筑样式以及院内中庭里的摆设。而通过店铺的招牌、幌子以及店内的相关物品,我们可以看出店铺所经营的种类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北京繁荣热闹的商业情景。 总之,不管是研究清初经济、建筑、风俗、服饰等等,都可以从《万寿盛典图》中挖掘到有价值的资料。作为一幅大型的宫廷纪实绘画,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那么这就是《万寿盛典图》意义所在。 3.《万寿盛典图》对后世宫廷纪实绘画的巨大影响 宫廷纪实绘画不仅有文字记载的实录作用,还能保存重要的人物相貌和历史事件过程。相比较唐、宋、元、明各朝的宫廷纪实绘画,清代在数量、质量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更加传神写实。这类绘画作品主要是围绕帝王展开,以帝王出游、狩猎、宴饮、祝寿等为主要内容,这类纪实绘画作品的盛行,其题材内容成为清代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 《万寿盛典图》是以帝后祝寿为内容的纪实绘画的开端,给后期以围绕皇帝祝寿等政治性题材的纪实绘画提供了范式,无论是内容、布局、表现特色上等都产生了了一定的影响。《万寿盛典图》之后,更多宫廷政治纪实绘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雍正时期有一件重要宫廷纪实绘画《雍正帝临雍讲学图》。风格类似于《万寿盛典图》。还有一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活动的纪实绘画,虽然并不是表现庆寿的主题,篇幅也不恢弘巨大。但是此画风格与《万寿盛典图》等此类宫廷纪实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界画工整,严谨写实。 乾隆朝是清代宫廷绘画的顶峰,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纪实绘画,“在清宫廷纪实绘画中又以乾隆时的纪实绘画为最多,除了弘历皇帝在位久以及爱好书画等因素之外,也与欧洲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王致诚等在朝任职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创作的作品《圆明园四十景》《哨鹿图》《战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康熙朝纪实绘画影响。 其中受康熙《万寿盛典图》影响最大的当属乾隆《八旬万寿盛典图》、《崇庆皇太后万寿盛典图》。学界研究认为,乾隆《八旬万寿盛典图》在体制上与康熙《万寿盛典图》相似,是模仿之作。《万盛典寿图》中所见的这些内容项目、构图方式、和景物布列原则,都为乾隆《八旬万寿图》所沿用。以上都能说明对《万寿盛典图》对后世宫廷纪实绘画产生的巨大影响。 冷枚绘制的《万寿盛典图》是一幅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在历史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宫廷纪实绘画。作为最原始且最贴近康熙帝六十万寿节庆典场景的历史画卷,它不仅生动地记录了康熙盛世北京城的历史风貌,还为研究清代皇家文化、帝王礼制、仪仗以及重大庆典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一幅宫廷纪实绘画,《万寿盛典图》开创了以帝后祝寿为内容的纪实绘画先河,为后来的宫廷绘画提供了范式和灵感,对后世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纪实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枚《万寿盛典图》不仅是一幅艺术杰作,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尤其是康熙盛世的辉煌。它的历史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证明了它作为清代宫廷艺术的典范,其价值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