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430 清乾隆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轧道开光「御苑秋猎图」诗文扁方瓶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轧道开光「御苑秋猎图」诗文扁方瓶
拍品信息
LOT号 6430 作品名称 清乾隆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轧道开光「御苑秋猎图」诗文扁方瓶
作者 -- 尺寸 22×9.5×4.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2,700,000-4,7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壁瓶明代已开始烧制,可悬于室内墙上,满室春景,亦可挂于车辇中,芬芳相随。清代宫廷自雍正朝开始烧造壁瓶,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高宗酷爱之,几乎年年皆有烧制。在其珍藏稀世法帖的养心殿三希堂中,十四式壁瓶挂饰于东板墙上。据唐英所撰《恭纪御制诗碑后敬赋小诗识事》,唐英曾制作“有画无题”之轿瓶。后于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自作诗句交与御窑厂,命烧制于壁瓶之上,故题、画兼有之壁瓶当自乾隆七年始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20件乾隆时期的各式壁瓶中,有138件壁瓶上有不同体例的乾隆御制诗,可见皇帝之钟爱。
此件壁瓶口部外撇,颈部内束,上腹两侧饰金彩夔龙耳,底承黑釉描金仿漆木座,以瓷仿漆木,足以乱真,设计工巧别致,烧制水平高超。壁瓶主体长方形开光内绘秋日狩猎图,三人三马疾驰于草木间,一人捻弓射出一箭,正射中一梅花鹿,动感十足,颇具张力。画面右上角以墨彩题诗:“秋围不与春围同,望望林飜落叶风。才入苑门平野阔,马驰鹰疾到行宫”,诗后钤“乾”、“隆”两方红彩印章。自口部至开光四周皆以胭脂红轧道为地,洋彩绘各色缠枝花卉,繁满华丽。足内施松石绿釉,中间留白处以釉下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横款。
壁瓶之题诗收录于乾隆二年刊刻的《乐善堂全集》卷三十。乐善堂系乾隆帝作皇子时期的堂名,共有两处,分别位于圆明园桃花坞和紫禁城重华宫的潜邸之内。乾隆二年,其即位前所作诗文辑成《乐善堂全集》,共四十卷,文章体裁多样,按论、序、跋、杂著、表、公、赞、箴、铭、制义、赋、今古体诗编次,内容包含乾隆帝早年对历代帝王治国经验的总结、个人生活经历及见闻等。其中诗作最多,占全集半数以上。除装饰于瓷器,也常用于其他工艺品之上。壁瓶书以乾隆题诗者,取自《乐善堂全集》的较少,且多配以传统四季花卉纹样,偶见山水、婴戏纹。如本器绘狩猎纹样者,极为稀见,当有其特别的考量与意义。
据乾隆十七年清宫档案中载:“总管王常贵交御制诗四套。传旨,着赏唐英,嗣后烧造磁器,应用诗之处即用此诗拣选烧造,不必用乐善堂集诗文。”由此可证,写有《乐善堂全集》诗文瓷器的年代下限应在乾隆十八年之前。结合前述分析及本器款识特征,此件壁瓶当烧制于乾隆七年至十八年之间,为唐英督陶之时。
在清代御窑史上,唐英是彪炳史册的人物。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雍正乾隆时期的御窑瓷器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别于其他大部分督陶官,唐英曾驻场数年,与窑工同食同宿,专心研究瓷器烧制,得以深入领会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从此不再只能听任工匠,而可以自行审度,甚至创新。其督烧之御窑,代表了雍乾时期,乃至整个清代瓷器最为丰富、精彩、精致的华彩篇章。
翻阅《乐善堂全集》,壁瓶所录诗题名曰《秋日南苑射猎》,作于雍正七年(1729年)秋。诗集中,紧随其后的一首名为《恭祝皇父万寿》,当作于雍正皇帝生辰,即十月三十日前后。可见壁瓶题诗的写作时间或为雍正七年的农历九、十月间。
该诗共十二句,本器所录乃诗首四句。诗中间四句见于美国沃尔特艺术博物馆馆藏一件同时期的壁瓶之上(馆藏编号49.2019)。该器呈葫芦造型,上下各饰开光,下开光内同样绘以皇家狩猎图,上开光题诗“云澹寥天晓气寒,晨围未放日三竿。貂裘才着如春暖,不道群儿衣正单。”后缀“乾”、“隆”矾红篆字玺印纹。其底部同样以瓷仿效漆座,并描金装饰。底部青花款识写法也与本器极为相仿。二者于狩猎纹样、择录诗句、瓷座设计、款识风格,皆颇为相近,极有可能为同一批次设计烧制。
自诗名《秋日南苑射猎》可知,此二件壁瓶所画,乃弘历于秋日至南苑射猎的场景。
南苑的历史可以上潮至辽金时代。元代称其为“下马飞放泊”,意即这里是与皇都近在咫尺、拍马即到的猎场。明代改称“南海子”。“南苑秋风”在明代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明后期苑囿荒废,直至清人入关后,顺治帝依循元明旧址,将已濒临荒废的南海子重启为皇家苑囿,多加修揖,名曰“南苑”。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苑修建了数处行官、庙宇,并蓄养鹿麋黄羊等,以备狩猎、祭祀、宫廷筵宴等使用。本器所绘梅花鹿即可为南苑所蓄养。经过数十年的精心营建,南苑中“湖沼如镜,林木葱花,鹿鸣双柳,虎啸鹰台,生机勃勃”。
除狩猎外,南苑还具备演武场性质,有军训阅武的职能。早在辽代,契丹皇帝就阅骑兵于南郊,训练兵马。至清则把南苑阅武作为朝廷的大典,“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乾隆登基之后,共至南苑近40次,并曾在南苑大阅期间,接见入觐的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部诸首领、六世班禅喇嘛等。故宫博物馆藏《乾隆皇帝大阅图》表现的即为乾隆皇帝至南苑阅兵之状。
满族起自白山黑水之间,狩猎骑射是其作为游牧民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是民族崛起、定鼎中原的根基之一。清军入关后,为坚守其民族传统,历代帝王们都把练习骑射、整肃军队作为治政之要。作为京畿最近的一处皇家苑囿,南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熙时期在南苑举行围猎阅武活动多达132次。
乾隆曾在诗中写道,“予十二岁时,恭侍皇祖于南苑习围,盖我朝家法,最重骑射,无不自幼习劳。今每岁春间,仍命皇子、皇孙、皇曾孙辈于此学习行围,所宜万年遵守也”,可见对骑射之重视代代相因,更可见南苑于康熙及乾隆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为了弘扬尚武精神,乾隆皇帝谕令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以及中国宫廷画家,创作了数十幅专门表现他行围狩猎场景的画作。清宫档案中可找到数条命郎世宁作画的谕旨:
乾隆八年六月,唐岱、郎世宁奉命画围猎大画一张,起画呈览。
乾隆八年七月,命唐岱、郎世宁再画《围猎图》大画一幅,高一丈,宽六尺,照横披画上款式布景,起稿呈览。
乾隆二十六年,郎世宁奉命起雪猎图稿一张。
在郎世宁所画的《十骏图》中,如意驄和赤花鷹这两匹边疆藩臣进贡的俊马是乾隆最喜欢的。在乾隆四年和二十三年的两幅《大阅图》中便分别以它们为坐骑。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射猎图》轴便是郎世宁等所绘之一,生动再现了乾隆帝及近亲王公大臣在南苑猎场捕射野兔的场面,并有乾隆二十年题《南苑行围即事三首》。
画中,描绘乾隆帝的局部构图,与本器开光内所绘极为相仿。但观主角年龄,似有所差别。画中乾隆当四十多岁,风华正茂。而壁瓶所绘射箭者,体形更为富态稳重,当年纪更长。画面所配题诗作于雍正七年,正逢雍正帝五十余岁,不免引人猜测,壁瓶所绘乃乾隆追忆雍正年间,与父亲共同狩猎之场景。若表现确为雍乾父子,则彰显着二帝英武之姿、父子情深,也诠释着王朝统治者对“满洲根本”之骑射尚武典制的遵守与代际传袭。
瓷器上展现皇家骑射,极为稀见。一相近例可参考英国曼彻斯特美术馆藏洋彩冬青地四团开光象耳御题诗海棠罇(馆藏编号 1947.535),正背两面开光内绘狩猎纹。侧面开光所书乾隆诗作,同样出自《乐善堂全集》。其中一首诗名《海子外行围》,或也与南苑狩猎有关。清宫档案中见有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来说,总管刘沧州交洋彩冬青地四团山水象耳海棠罇一对”。有此或可推测,此件海棠罇做于乾隆十二年前后。因其款识、装饰内容、诗词出处皆与本器相类,故本器或也制于相近时期。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三年十一月、十四年等多次至南苑行围。此件壁瓶的制作,或与这些活动有关,亦是对骑射、武备传统的坚持与宣扬。
本器于壁瓶上绘乾隆秋围场景,极为罕见,狩猎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非良工巧匠不可为之,为清乾隆时期洋彩壁瓶之佳作。满族传统,辅以西洋风尚,底部以瓷仿漆木座,惟妙惟肖,予人丰富的审美体验,流传至今,甚为珍贵难得,传达着一代帝王对王朝太平的追寻,彰显着满族对骑射及尚武精神的弘扬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