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9 王莽 “国宝金匮直万”一枚
LOT号 | 12449 | 作品名称 | 王莽 “国宝金匮直万”一枚 | ||
作者 | -- | 尺寸 | 高:8.0cm、厚:0.7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200,000-500,000 | 成交价 | RMB 230,000 | ||
材质 | 形制 | ||||
王莽 “国宝金匮直万”一枚;高:80mm、厚:7mm,极美品 珍罕 五十名珍一 附孙仲汇先生拓片 此枚“国宝金匮直万”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首似方孔圆钱,直径:30mm,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旋读,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泉身边长:28mm,身面直纹内书“直万”二字;铭文皆为悬针篆。其保存完美,形状新奇,制作精美,通体水银古,显得敦实厚重;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枚钱币周边留存有范母痕迹,为我们研究王莽铸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质料。在传世量极微的“国宝金匮直万”中,此枚集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当属珍罕之极美品,可谓古泉之魁首奇珍。 “国宝金匮直万”最早面世应该在清道光年间,据翁树培《古泉汇考》中刘燕庭附注曰:“道光戊申冬日,鲍子年孝廉自青门寄一拓本,文曰‘国宝金匮’,篆书,甚遒劲,亦当是汉魏六朝之别品,云陕西近时出土者。逾年已酉余归京师,适苏兆年自秦中寄售陈太史寿卿,寿卿以赠余,因附记之于此”。此钱仅存上部残件,拓本见于李佐贤《古泉汇》贞集无考品中。另据,高焕文《谈泉杂录》和蔡季襄《国宝金匮“时代”与“用途”之探讨》(《泉币》创刊号,1941年)都对的流传经过有记述;其时,“国宝金匮直万”已经被断为王莽所铸。“国宝金匮直万”收藏著前后涉及刘燕庭、余挺生、张叔驯、陈仁涛等众人,流传过程复杂,颇具神秘色彩。 罗宏才先生在《新莽“国宝金匮”钱流传、作伪及出处》(《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一文中,对“国宝金匮”的流传经过做了详细的考定,据记述:“约在民国八、九年前后,西安城西北隅杨家城(汉未央宫遗址)一带农民在耕地时发现‘国宝金匮’钱一枚,乡人不知此钱珍贵,以贱值售与跑乡收货的西安回民坊古玩小贩”。后来这枚钱经文物鉴赏收藏家阎甘园过目确认,急命其长子阎履初购回此物,数年后售与沪上大藏家余挺生,因索价千金成交引起很大轰动。为此上海《晶报》于壬戊年二月二十九日(1922年3月27日)发表了余大雄《记新莽第一宝泉》文章,文中对这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的出处与考论甚为翔实,且介绍所得之经过更为详细:“丹翁之友阎氏,得此泉与西安,今春持以至沪,丹翁为介于寒云,寒云迟未果取。丹翁恐落于市侩之手,亟取而自有之。家君素嗜古泉,见寒云之不取,而又恐丹翁之或弃也。乃谋索请丹翁,丹翁慷慨,举以为家君寿,家君亦以千金为丹翁报焉”。后又据张絅伯披露:“余挺生旧藏后让叔驯,计直二千金。”由此看来,此品最后归宿为泉界大藏家张叔驯所得,抗日战争时期随主人远走他乡,不知所归。据传,西安出土的另外一枚,先是由英国人纽满(E.A.Newman)所得,后让与张絅伯,再后归上海收藏大家陈仁涛。此泉完整无缺,品相上佳,后随陈流入香港。5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经张絅伯先生周旋,由政府花钜资将其购回,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枚精品是国内目前唯一公开展出的,且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视为珍贵的孤品。 陈直先生所著《西汉经济史料论丛》中记载:“国宝金匮直万(扬州张氏藏)”。《泉币》第7期张絅伯《国宝金匮直万泉》一文中,有“世仅二品”之句,使后人皆以此为信。加上《古钱汇考》中刘燕庭附注所说的“半枚”,就构成了流传半个多世纪的存世“两枚半”之说。 “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所铸造。传统历史中,王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从其大胆地实行改良政策来看,其不失为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虽然其货币改革是失败的,但其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国宝金匮直万”即是一例,因其币值过高,发行时间短,故存世极罕,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加之其近乎神化般的传奇经历,故即使历经百年沧桑,其仍被文博界和收藏界视为古泉魁首奇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