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 张峰(雕塑) 潮损
LOT号 | 1832 | 作品名称 | 张峰(雕塑) 潮损 | ||
作者 | 张峰(雕塑) | 尺寸 | 80×24×18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30,000-40,000 | 成交价 | RMB 60,500 | ||
材质 | 青铜 | 形制 | |||
张峰,1965年生于辽宁沈阳。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骨干教师进修班雕塑专业。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个展有:2000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2003年红磨坊画廊,佛家特,美国;2004年Cork Street画廊,伦敦;协和画廊,纽约Dekei画廊,纽约,荷兰;2005年世纪翰墨画廊,北京。获奖:1989年《晨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北京;1992年《春到高原》参加5.23全国美展,获省美展二等奖,沈阳,北京;1993年《泳》获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银奖,中国奥委会收藏,北京;2003年reeman foundation亚洲艺术家基金,佛蒙特,美国。团体展:1996年中韩雕塑交流展,沈阳,韩国益山;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北京;2000光州双年展特别展,韩国光州;2001年Nak Woo雕塑协会国际雕塑邀请展,汉城;2002年 Let’go,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杯艺术展,北京;2003年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纽约;2003年第一届北京双年展,北京;2004年2004泰—韩—中国国际雕塑交流展,泰国曼谷;2004年纽纺国际艺术博览会,纽约;2004年boryeong国际雕塑展;2005年大连国际雕塑邀请展,大连。 毫无疑问,张峰的雕塑作品具有很强的泥塑感,它不同于二战后西方金属雕塑以工业化的机械材料切割与焊接而构成多样化、抽象性的形体组合。张峰的知识背景与艺术趣味本质上是古典的,从他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热爱泥塑,是因为泥塑象中国的水墨画一样,与雕塑家的心和手有着最为亲切的关系。泥塑对于雕塑家,犹如素描对于画家,像与对象独处时窃窃私语两情相悦那种发自内心的敏感与直接性。姑且不论罗丹在人体创作时与模特儿之间的那种亲密交流,在张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形的表面,看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对于表现肌理与痕变的敏感与热爱,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对于雕塑表面的迷恋,而是象表现主义绘画那样,在激情的笔触中,展开了艺术家丰富的心路历程,从而有可能使雕塑超越材料的视觉效果,进入到现代人的心理分析与表现的层面。从这一角度分析,我认为,张峰的作品,物质力量 90年代后期一系列的人体作品,与贾柯梅蒂极具心理性的雕塑有着精神上的内在沟通。贾柯梅蒂的人物在空间中孤寂地行走,具有一种无法释怀的孤独感。贾柯梅蒂以他们在空间的消融来表达了现代人无法沟通的距离感,以此表达了对于存在与丧失自由的恐惧。正如贾柯梅蒂所说:“我作画与作雕塑,是为了攻击现实,是为了保护自我,是为了抗拒死亡,以争得所有可能的自由。”在张峰的作品中,对于现代人的命运的忧虑感与无法挽回的时间的流逝,表现为一种悲天悯人的淡淡忧伤,我常常从他的斑驳的金属作品中更多地读出对于生命和青春的深深依恋,在苍茫朦胧的形体意象中有着艺术家细腻的绕指柔展。他的作品具有沧桑感,也有苦涩的成分。张峰以其真实的自我心境的坦露,将古典主义性质的人体雕塑带入一个现代性的时代情境中,建立了与当代人情感交流的绿色信道,他的不懈工作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雕塑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向当代转型的可能性。 —殷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