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268 林风眠 仕女 镜心

仕女
拍品信息
LOT号 1268 作品名称 林风眠 仕女 镜心
作者 林风眠 尺寸 66×65.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2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1,65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款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抒情的诗意
——读林风眠的《仕女》
林风眠先生(1911-1991)早年曾有不少表现人生苦难与悲剧的作品,如《人生》(1927)、《痛苦》(1929)、《悲哀》(1934)等。即使在画这些主题性绘画同时,他对静物,风景、仁女等轻松的题材也十分感兴趣。在林风眠的看来,艺术根本是人类情绪冲动向外的表现,艺术家创作本无功利之目的,但作品流传到社会和大众中,自然有社会性。他认为“艺术的艺术”和“社会的艺术”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因此,林风眠不论创作主题性绘画还是轻轻题材的作品,都充溢着内心的感情。林风眠在40年代之后,主要画风景、静物和仕女,而很少涉猎社会题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他不认同艺术狭隘地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意味着他不关心人生和关注现实,他在这些轻松的题材中,寄寓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着他高尚的情感和趣味。
林风眠的仕女画最早见于上世纪40早代,之后一直未中断过,有些构图表面上看似重复,可是细细观赏,则可以看出每件作品都倾注了心血。他创作态度认真,在精妙的技巧中,透示出一种真切的情怀。
林风眠出生在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有密切联系的家庭里,祖父是位石工,专门在石碑上画图案、刻纹样,父亲是位画师,这对他的艺术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巴黎留学期间,他在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认真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刻、绘画和陶瓷工艺品,又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家马克蒂斯、毕加索的影响,逐渐对写意和装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画风也随之发生变化。回国后,他精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敦煌壁 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间木版年画,皮影戏等。正是在吸收了这些艺术营养后,他才创造出如此独特风格的仕女画。
这幅仕女画创作于70年代后半期,在作者遭“文革”劫难之后。此画此刊于香港《艺术家》杂志,在1979年展出于香港冯平山艺术馆举办的“林风眠画展”。画面上画有浅黄色背景衬托出来的两位身材纤细的古装仕女,程序化造型的仕女形态、动势富有神韵,有浓厚的装饰味,但不失真实感;人物衣袖与裙衣颇有韵律,显示出流畅的动感;在绘画语言上,线与块面的结合很有构成意味,色彩浓郁、和谐而有格调,水墨和水粉混合使用,使重彩达到灿烂的效果。写到这里,想起著名诗人艾青在《彩色的诗——读林风眠画集》一文中赞美他老师的仕女画的诗句:“泥色皮肤的少女……如纱的衣裙,柔如梦,轻如云。”
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