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1 郑燮 墨竹 立轴
LOT号 | 2811 | 作品名称 | 郑燮 墨竹 立轴 | ||
作者 | 郑燮 | 尺寸 | 93×43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700,000-900,000 | 成交价 | RMB 784,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款识:满目黄沙没奈何,山东只是吃馍馍。偶然画到江南竹,便想春风燕笋多。板桥郑燮。 鉴藏印:吴湖帆珍藏印(朱文)、梅景书屋(朱文)、潘祖荫印(白文)、伯寅真赏(朱文)、郑斋所藏(白文)、韵初之印(朱文)、婺原程醉陶珍藏之印(朱文) 题签:郑板桥墨竹。孙仲威题于文史研究馆。印文:孙(白文)、仲威(朱文) 印文:郑燮之印(白文)、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七品官耳(白文)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干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 竹子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很早。唐、五代纯以浓墨画竹,至北宋文同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苏轼及后朝的赵孟俯、王绂等皆以此为宗,以写实为主:竹竿较粗,竹叶较细,结构比例准确。至清代郑燮为之一变,独创“板桥竹”,造型削繁就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 《墨竹图》写修竹二枝,形简而意足,是板桥的典型作品,总观全局,气势俊朗萧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顾盼有情,瘦硬秀拔,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题画行款独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浓淡灵巧有致地排列起来,使诗书画和谐地融在一起,增强构图的形式美,并通过题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创作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