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752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补 广舆图不分卷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补 广舆图不分卷
拍品信息
LOT号 1752 作品名称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补 广舆图不分卷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45,000-55,000 成交价 RMB 345,000
材质 形制


明嘉靖四十年胡松刻本
1册 纸本
《广舆图》及历代版本考源
《广舆图》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明代罗洪先以元代朱思本《舆地图》为基础,收集了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明代《大明一统图志》、许沦的《九边小图》、杨虞坡、徐斌的《水图》等十四种资料作参考,汇集增补,并加以改编汇集成册,名曰《广舆图》。罗洪先(1504-1567)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幼年好学,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官至翰林院修撰。上自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他考订了朱思本的《舆地图》,发现阙略,并认为朱本图幅太大,不便使用,遂用“计里画方”法,改编成许多小幅地图,增补了一些其它地图、装订成册,成为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综合性地图集。罗氏《广舆图》稿本完成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初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后又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十年(1561)、四十三年(1564)、四十五年(1566)、万历七年(1579)和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嘉靖三十四年初刻本为正方形,地图版框为纵横34.5×35.5厘米,内容有朱思本、罗洪先序各一篇,舆地总图一幅,北直隶、南直隶各一幅,十三布政司图十四幅(其中陕西分为二幅),九边图十一幅,诸边图五幅,黄河、漕运图各三幅,海运图二幅,朝鲜、朔漠、安南、西域、东南海夷、西南海夷图各一幅,以及图志表共一百一十七页。采用计里画方之法,舆地总图每方五百里,分省图每方百里,其它图画方不等。该图集绘制极为精细,并首次使用了“图例”符号。“舆地总图”是《广舆图》的首幅地图。图上共划分342方,每方边长为1.8厘米。图中海岸线轮廓,河流走向,城邑位置均比较正确。全图的府州地名及名山、湖泊、河流名称均有标注。图上未绘画长城,黄河源绘成三个湖泊,并注明为星宿海,长江仍以岷江为主源,西北部的灰黑色宽带表示为沙漠。湖泊及海水均绘有水波纹,五岳名山用形象法表示,十分醒目。“九边图”和其它各种专题地图是由罗洪先增补的,并根据图幅和地图范围的大小,分别采用每方四十里、一百里、二百里、四百里和五百里等不同的比例,从而保证了各图都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使地图的精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图集后面还有邻国和周边地区图,包括有: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及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等,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经与罗洪先序文核对,初刻本图集中较原序多出了“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并将原“朔漠图”扩大成二页。这可能是由于在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和西北夷人为患,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采用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的内容,增加了这一部分地图。值得注意的是,罗洪先序文中讲到:“凡沿革附丽,统驭互更,难以旁缀者各为副图六十八。”关于这些“副图”曾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测,有人认为或许罗氏画了,却没有刊行。其实这里所说的“副图”指的并不是地图,而是指沿革政区变迁等内容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这些文字和图表分别附在各图之后,成为图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有图有说的组成形式,为以后我国地图集发展提供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好范例。初刻本传世仅有两部,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辽宁省博物馆。
《广舆图》由于内容丰富,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所以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对它进行了不断的补充翻刻。
第二版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刻本这一版本也极为罕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残本。该图集自六十一页“九边总图”起,包括九边分图、诸边图、黄河、漕运、海运以及朝鲜、朔漠、安南……等图,最后终于一百一十七页,实际就是《广舆图》的后半部,最后一页上刻有“嘉靖戊午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重刻”十五字。目前仅知,荷兰海牙绘画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各存一部。
第三版本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松刻本。其特殊之处是增加了日本和琉球两幅图,而这两幅图上即没有画方,也没有用统一的图例符号,制图风格与全图极不协调,并在许多图空白处增加了一些评论性文字。另外在“舆地总图”中,又无海南岛,同时,在东海处缺“崇明”“昌国”地名。然而在“总图”左右边框处增加了一处宽边填写文字,这均是鉴定版本的最好依据。这一版本,浙江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各收藏一部。日本东京内阁文库存有手抄本。
第四版,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吴季源刻本,该版本非常少见,未见文献著录。卷首有“嘉靖甲子(1564年)春崇安后学止山丘云霄僭序”。据序言称“季源吴公早抱经术,拜建卅节,……,暇展图而阅之,叹曰:局户洞四方,垂棠而熙蔗绩,无待于外术矣。遂绣梓用广忠告,……。”可见吴季源是一个地方官吏,他深知地图对治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因而对《广舆图》进行翻刻。目前仅知浙江省图书馆有藏。
第五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韩君恩刻本。这一版的最大特点是,图的开本比前几版缩小,每页纵24.5厘米,横17厘米,因此每幅地图由两个半版组成(图集为对开形式)。每幅地图合起来不能成为严格的正方形(24.5×34厘米)。从图数和内容上看与胡松刻本基本一致,只是在文字上有所增加。另外,把图集分为二卷,卷一为93页,卷二为105页。尽管如此,但在刻印技术和制图水平方面,仍保留着嘉靖刻本的特色,只是地图方格有些变形,尤其在“漕运图”中,更加明显,为以后万历年刻本的大倒退开了一个不良的先例。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藏。
第六版为万历七年(1579年)山东监察御史钱岱刻本。此版仍分为两卷。开本比第五版1566年版略大,但仍然比1566年以前各版小了一些,为了迁就版面,地图的画方都变成了15×19毫米的长方形,使图形轮廓失真。此前各版“舆地总图”没有长城,这一版增加了长城。黄河源画成一个葫芦形。在“北直隶图”中“隆庆”因穆宗改元而更名“延庆”。“朝鲜图”后的文字说明由初刻本167字,增加到370字。府、州、县数目,比1566年版有所增加。此本主要是在文字注记上下功夫,而对地图绘制技术忽略。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河南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均有收藏。
第七版,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章学濂刻本。这一版只是照1579年版本翻刻。所以,内容与明万历版本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有的书商便将章学濂的序撕掉,冒充“万历”刻本,但仔细注意也不难看出,为避清乾隆帝名讳,序中的“历”已改印为“厯”。这一版本虽然没有任何创新,但它在传播方面影响很大。目前所见的《广舆图》大部分属于这一版本。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今天所见之拍品,属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松刻本之再版,早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不见著录。首页有徐九皋序文一篇,后有朱思本与罗洪先序文,序文中列地标符号,多琉球图,日本图。全书首刻“广舆总图”,与嘉靖四十年版不同之处在于,此图添绘海南岛与东海“崇明”、“昌国”二地名。同时“总图”版框左边多文字标注一段。是品四方开本,版框纵横37×35cm。初刊初印,惜卷首与卷尾数页残损较多,然内文完好无缺,甚为难得。此本对嘉靖四十年胡松刻本做了一些增补与修订,内容更为完善,是我国舆图文献又一发现,当为藏家所重。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古籍文献部 孟楠
44.4×38.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