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1 清雍正 青花仙人纳福尊
LOT号 | 7281 | 作品名称 | 清雍正 青花仙人纳福尊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2cm | 创作年代 | 清雍正 |
估价 | 6,000,000-9,000,000 | 成交价 | RMB 15,525,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大清雍正年制”款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0.5.2,Lot672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辩理特殊竞投号牌。 本品以周汉铜壶为形,端庄古雅,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层次清晰井然,口沿前后分别装饰灵芝竹石图和禽栖洞石图,并以留白凸起的弦纹线、“卍”字纹与金钱纹上下分隔展现主题纹饰:蓬头四仙图。画中所绘铁拐、刘海、寒山、拾得四仙,秃顶披发,因皆不施巾帻,谓之“四蓬头”。画中四仙布置错落,姿态各殊,形骨古野,怪戾骇俗。正面在祥蝠之下抱膝而睡的是铁拐李,身边傍依着大葫芦。左侧奔跑相告的是寒山,另一面绘出翘腿坐于古松树下的是拾得,与之对语者则是刘海,肩上伏蹲的金蟾吐出一道金钱仙气,神秘而有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诸仙情势俱佳,形象诡怪,得妙趣于天然,一如明初名家商喜之作《四仙拱寿图》(图一),运笔刚劲有力,气势挺健,饱满而富有弹性;衣纹走势棱角分明、潇洒利落,自见飘逸之气。对四仙的嘴、眉、颧骨均加以强调,使形象更具冲击力和生命力,尤其对嘴部的夸张表达,突出了“笑”态,增强了画面的喜庆气氛,予人观之,忍俊不禁,深受感染。与高超的人物技法相匹配的山石诸景同样引人入胜,山石苍润,皴法俨然,运笔稳健而锋芒凌厉,结构跌宕多姿,富有变化。古松横欹生姿,遒劲盘曲,前后呼应,为构图增添空间感。青花一色于不同技法运用之下各见风韵,时而淡如浮云,时而重若浓墨,时而缓似流水,时而急像飞瀑,运笔所至处,俱含意蕴,纵观雍正一朝青花御瓷之中未见有出其之上者,是为一绝。 本品巧妙地借用佛、道两教的典型人物进行细腻地刻画,进而达到传神写意上的一致。人物容貌虽见寝陋,神态却从容潇洒,具有灵动飘逸的禅画特色。铁拐李为道家仙人,居八仙之首,法宝葫芦里装灵丹妙药,可包治百病使人长生不老;刘海传说曾受八仙的点化而修道成仙,能为人带来财运和福寿;唐代诗僧寒山和拾得,相传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然而寒山、拾得又有道家的一面,虽以佛为表,实是佛道合一。本品撷纳四仙恢谐可爱的形象,洋溢出喜庆祥和的气息,且融四仙于一体,取其瑞意,表达增寿纳福、万寿无疆之义。 雍正一朝御瓷装饰图案之中仙人题材非常罕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康熙晚期御瓷风行以神仙吉庆贺寿图案为装饰主题,而且传世数量众多,分别为各大公私文博机构典藏。依据雍正三年江西布政使常德寿《查讯安尚义烧造磁器折》、雍正五年三月初九日年希尧的奏折可知,康熙五十九年明珠家奴、大盐商安尚义曾派家仆马士弘等三人“在景德镇置买材料,雇工烧磁”,为清宫进贡御瓷,称为“安尚义效力处”,至雍正五年初方为雍正皇帝正式撤销,前后持续七八年之久,是为长期被人忽略的“安窑”。结合传世对应实物可知,安窑设立之初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康熙皇帝七十大寿准备贺寿御瓷。(康熙皇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驾崩,时年为康熙69岁,次年三月则为70岁)。安窑的康熙晚期作品在纹饰上突出贺寿吉庆之意,所以流行神仙贺寿题材;在款式方面,流行书写横款,如六字单行横款、双圈六字三行楷书横款,当中“清”字多写成“淸”的器皿,皆为安窑所造,是辨识安窑的主要依据。 本品恰恰继承了康熙晚期贺寿御瓷的典型风格,使用神仙贺寿题材,处处可与安窑贺寿御瓷比对,例如南京博物院典藏“康熙 斗彩和合二仙纹花盆”(图二)所描绘的神仙形象与本品最为接近(见《清瓷萃珍》图27);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康熙 青花渔家乐图四方花盆”、“康熙 青花祝寿图六方花盆”山石景地画法与本品高度一致。(分别见《清顺治康熙朝青花瓷》页518,图337和页524,图339)。对比康熙安窑贺寿御瓷与本品之风格,如出一辙,流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本品烧造时间必然距康熙一朝不远,并与安窑存在相关之联系。 本品的写款也是有别于雍正朝其它御瓷,为单圈六字三行楷书横款,独特而罕见。因为单圈装饰异常罕见,百中不见一二。检阅目前资料,现存二例,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雍正款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清雍正 粉彩人物图梅瓶”,见于《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138,图58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页60,图50。此二者与本品的写款皆一致,如出自同一人之手,可判定彼此烧造时间非常相近。 其六字三行楷书横款的模式显然是继承康熙晚期安窑而来,只是清字写法不同,然款字结构端庄规整,为典型的宋椠体,与前述康熙晚期安窑贺寿题材瓷器的写款几无差别,因此笔者认为本品属于雍正初年之物。而且结合上述档案记载,雍正四年以前安窑仍然在景德镇为清宫烧造御瓷,故可判定本品应为雍正初年的安窑之作。本品的寓意决定其必为雍正皇帝万寿节的贡礼,而雍正元年十月三十日为雍正登基后的第一个万寿节,意义非凡,对本以烧造贺寿御瓷为主的安窑来说在不明新君艺术品味的情况下,选择本应给康熙皇帝贺寿的画稿、器形化裁移改之后为雍正皇帝烧造贺寿礼瓷是最正常的事例,而且在康熙和雍正传世御瓷当中确实存在彼此造型、纹饰一致的情况,可以证明存在相同的做法,由此推知,本品具有如此浓厚的康熙晚期气息,显然是安窑沿袭前朝做法的结果。因此,本品最有可能的确切烧造时间是在雍正元年。 对于蓬头四仙这一题材,雍正皇帝显然是满意的,因为四仙所营造逍遥自在、欢乐无忧的境界深为胤禛所钦慕。清宫旧藏《胤禛行乐图之杖挑蒲团》(图三)展示的正是胤禛内心的这份追求。画中胤禛以手杖挑蒲团行走于山间,身着补丁的百衲衣,头顶微秃,展现出“蓬头僧人”的形象,正与本品绘画的四仙气质相合。以帝皇之尊装扮成“蓬头僧人”并乐在其中,乃性情使然。 雍正三年以后,由于胤禛对安尚义的猜疑,暗中调查安窑的烧造活动,以致安窑烧造停顿,至雍正四年随派年希尧出任接替,是为年窑,从而宣告安窑之结束。纵观雍正一朝御瓷自身风格的形成实肇始于年窑,而安窑乃是康雍之际的过渡者,故本品之出现犹如后世嘉庆三年以前的御瓷,风格、品质皆与前朝无异,唯独署款不同而已,属于过渡时期非常独特的作品,特殊的历史背景铸就其不平凡的品质,注定成为稀世之作。 (黄清华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