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7 战国晚期 巴蜀青铜蟠龙纽玺
LOT号 | 7887 | 作品名称 | 战国晚期 巴蜀青铜蟠龙纽玺 | ||
作者 | -- | 尺寸 | 宽3.5cm | 创作年代 | 战国晚期 |
估价 | 400,000-600,000 | 成交价 | RMB 460,000 | ||
材质 | 形制 | ||||
通钮高2厘米,面呈长方形,边长3.5厘米。钮作蟠龙形,龙首在中央,竖耳目瞠,无角,两前爪平伸,抓攫一蛇,张口咬噬,身作蟠曲形,顺时针方向屈卷,布满玺背,有四鳍,分别位于玺的角隅,尾端在首的左上方,向外钩曲,全身均有鳞片。 蟠龙造型的前半部分,与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发现的镇墓兽类似。该镇墓兽系木雕髹漆,除顶上插有彩绘鹿角外,“两耳翘起,头部似兽,双目圆大,张口吐舌,……前肢上举,两爪持蛇,作吞食状”,皆与玺钮相似。这种类型的镇墓兽,属皮道竖《楚艺术史》所分楚镇墓兽的三式,还有若干例子。战国时,尤其是中晚期的巴蜀文化,与楚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玺面共有六个巴蜀文字,如作上下两排看,上面一排从右起(钤本,与直视玺面方向相反)第一个是牙璋形,第二个是六角星形,第三个是铜罍形;下面一排从右起,第一个是相错的平行线形,第二个是γ状的双钩形。六角星或七角星形,常见于巴蜀兵器,在玺印上则甚罕见。更重要的是璋形和罍形,玉器中的璋,青铜器中的罍,在蜀国的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璋很可能在夏代传入蜀境,到夏代盛行;罍则来自周人,在当地做了模仿和发展。中原地区早已没有这种形制器物以后,它们继续出现在蜀文化里。因此本件铜玺印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来源:《中国青铜器萃赏》,图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