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66 清早期 款彩郭子仪祝寿十二扇屏风
LOT号 | 9666 | 作品名称 | 清早期 款彩郭子仪祝寿十二扇屏风 | ||
作者 | -- | 尺寸 | 283.5×47cm×12 | 创作年代 | 清早期 |
估价 | 2,0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来源:宋美龄家族旧藏 此围屏共十二幅扇,互相衔接连成一幅完整的祝寿图。款彩为漆艺的一种,又称“刻灰”、“大雕填”,是在上了漆灰的木板上阴刻花纹,再填人色漆或色油。即髹黑漆为地,上面凹刻纹饰,纹饰轮廓内的黑漆被剔去,填入红、白、蓝、绿、金等各色彩漆,外观如木刻印板,各色陷进,周身断纹自然密集。围屏最外层是一圈由卷草龙纹组成的边框,其内是一圈博古图案,再向内又是回纹组成的饰边,衬托着主体的祝寿图案。祝寿图以郭子仪的汾阳王府为背景,王府内郭子仪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正堂居中端坐殿堂前七子八婿,衣冠整齐,满面笑容,躬迎宾客。其他人物或高捧寿礼或互相寒暄,姿态各异,府外车马盈门,熙来攘往,场面十分宏大。屏风左半部则以描绘郭府女眷儿童为主题,或倚栏杆观鱼,或依花架嬉戏,取材现实人物,构成一幅当时的风俗画卷,细节刻画入微,布局清晰合理,色彩明快艳丽。而背面则为花鸟图,图上有象征长寿、吉祥的仙鹤、松柏、锦鸡、梅花等。围屏是可以折叠的屏风,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配置连成。“郭子仪祝寿图”是广为流传的祝寿题材,描画的是郭子仪六十诞辰,他的七子八婿前来祝寿,场面热闹非凡。按《唐书 · 郭子仪传》记载“八子七婿,皆显贵朝廷”。民间有所谓:“七子八婿满床笏”的说法,就是说他做寿六十大寿那天,因七子八婿均位列高官,家人拜寿时把手中的笏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因此这一典故不但被用来祝寿,而且还借喻家门福禄昌盛、富贵寿考。本品整器工艺精美,意寓丰富,极具收藏价值。 款彩祝寿图屏风记 夏更起 屏风,古称“邸”、“依”,距今已有两千过年的历史。在清代以前,它是帝王将相的专用陈设,多置于正殿(室)主座之后,既彰显出室内布置的富丽精雅,又衬托出主人地位的威仪与尊贵。我们看到的这件高大华丽的屏风,就是一件集艺术性与历史感于一身的案例。 中国历代的屏风,多由优质木材所造;到明清时期,才出现集纳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处的髹漆屏风。此件漆屏风,是用款彩技法制造而成,从漆艺风格分析,其产地当是山西太原,制造时间应在康熙晚期至乾隆早期之间。“款彩”,又名“刻灰”或“雕填”,是漆器工艺技法的一种,明代已有之,尤以太原最善此技。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所著的《髹饰録》中说它“有漆色者,有油色者”,这就是说这种彩款,即可用漆调色制作,也可用桐油调色制作。明代另一漆工杨明为该书作注,把款彩的技法说的很形象,“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版,而陷其色”。我们从这件屏风可看出,它的具体做法是先以木雕成型,有漆灰在表面涂到一定厚度,在满铺一层漆,之后绘图,并雕出阴纹图像,继而用类似赋彩的方法,在凹入的纹理中填饰彩漆,使建筑、山水、花木、人物逐一清晰的呈现出来。其艺术效果物象清晰明快,赋色艳丽华贵。明清时期,此种工艺也应用于盘、盒之类器物,但其艺术效果终不及屏风。究其原因,就是款彩工艺只有在大的平面上才能充分体现它的艺术魅力,而多扇相连、折曲有度的屏风恰恰为这种精彩繁复的工艺提供了挥洒自如的展示平台,使其展现出浸润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看到的这件屏风,无疑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宝证。 此屏风的装饰内容丰富多彩,且主图、边饰层次分明。正面中心为主题图案,体现的是为唐代名将郭子仪祝寿的情景。画面用空中侧视角度,全景式的展现了郭子仪府邸建筑、山石、树木以及近百人的生动场面,郭子仪着红袍官帽,居中安坐,仆人左右侍立;院内、廊下、门口更是男女齐集,或凭澜观鱼,或品茗对弈,或雅集赏书;大门外有官员骑马赶到,院中有二人奔向郭子仪,以报客来。整体画面刻画清晰,场面宏大,庄严中又透着喜悦气氛,这也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郭子仪是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之后又屡立奇功,官至太尉,被皇帝封为尚父,且寿至耄耋,做到了“完名高节,福禄永终”。在唐代使臣裴垍评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这件漆屏风上的祝寿图,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郭子仪的人生,也是对裴垍评论郭子仪之语的一个生动注解。 屏风背面中心作通景花鸟画一幅,用艺术上的求全法,将梧桐、梅花、玉兰、牡丹、荷花及植草错落有致地汇集一图,且空中行浮云,溪中漫清流,更有仙鹤,雉鸡、燕雀等十多种禽鸟,或步于闲庭中,或栖于枝头上,或翔于花木间。整个画面充满着生机盎然的景象。它寓意着繁荣与兴盛,在内容及含义上巧妙的暗含了正面祝寿的题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款彩屏风,有八扇者,亦有十二扇者,尺寸大小也各不相同。此件祝寿图屏风,是笔者所见最大者。由于它的用途所限,当时制造的数量就不多,传世的就更少。就笔者所知,在此类流失海外的传世品中,国家文物局下属文物信息中心曾在2004年美国苏富比秋拍中购得一件,而这件十二扇款彩屏风,则是笔者见到的第二件回流中国的传世漆品。此祝寿图屏风,在艺术上挥洒自如,跌宕跳脱,且历经三百年品相完好,实是难能可贵,是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传世珍品。 介绍一件清代刻灰屏风 胡德生 屏风通高283厘米,单扇宽47厘米,屏分十二扇,每扇之间以铜质360度双面折叠合页连为一体。为便于弯曲,屏与屏之间留有0.5厘米宽的缝隙,十二扇连接通宽约570厘米。 屏风两面刻画图案,一面为通景花鸟图,图中以梧桐、玉兰、茶花、萱草等花卉为背景,在奇花异木、树石花卉之间,白鹤居中,百鸟绕翔,描绘出一派欢快祥和的生动画面。屏心上部和下部各雕博古花卉,四周饰缠枝莲纹。另一面为唐代人物故事“郭子仪祝寿”图,画面雕刻树石花草、楼阁庭院及各种人物。庭园中遍布奇花异木、珍禽异兽、来自异域的外族进贡美酒,白象等礼物,文人雅士则在院中赏味字画、品评墨宝,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每扇屏风上部雕扇面式开光,内雕各式山水风景图,下部雕刻各式博古花卉图。整架屏风周圈刻螭虎纹,图案布局合理,刻画精细入微,色彩明快艳丽,是清代初期较常见的漆器工艺品种。此屏新奇之处还在连接屏风的合页,它可以360度折叠,使用灵活。这类屏风的早期作品多用钩钮连接,它只能弯曲到一定角度,而不能折叠。此屏在使用功能上较前已有很大进步。因此其时代应定在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 刻灰又名大雕填,也叫款彩,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木板制成木坯,然后涂生漆,趁生漆未干,糊麻布一层,再用压子将麻布压实,使下面的生漆透过麻布孔印到上面来,然后再上漆灰。漆灰的做法有多种,一般是把灰粉碎砖过细箩,用清漆或血料调成糊,涂在器物上。漆灰分粗、中、细三种,制作家具多用中灰、细灰。漆灰之上再刷黑漆两至三遍,干后在漆地上描画画稿,然后把花纹轮廓内的漆地用刀挖去,保留花纹轮廓,刻挖的深度一般至漆灰为止,故名“刻灰”。最后在低陷的花纹内根据纹饰需要填以不同颜色的油彩或金、银等,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特点是花纹低于轮廓表面,在感觉上,类似木刻板画。在明代和清代前期,这种工艺较为常见,小至箱匣,大至达十二扇的围屏,均有应用。但由于不易保存,传世实物不多。相当珍贵。 这类曲屏风属活动性家具,一般都用双数。最少两扇,最多可达数十扇。每扇之间用勾钮连接,也有的用绫绢裱糊连接。平时折合收贮,用时取出打开,突出的特点是轻巧灵便。这类屏风多用较轻的木材做出边框或胎骨,屏心多用纸绢裱糊,并图画或刺绣各种山水风景、花卉翎毛及各种人物故事。有的在屏心装裱名人字画、书法、诗赋,便于随时品味和欣赏。也有的以木板上漆后再雕刻各种图画。其在较大的厅堂内用以分隔空间,同时又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屏风,往往起到大型书法、绘画等册页的作用,深受文人及官僚贵族的赏识。 清代屏风的形式基本沿袭明式,只是装饰手法较明代又有发展。除纸绢或刺绣屏风外,漆饰屏风中,品种有雕漆、彩绘、刻灰、堆灰、雕填、识文描金、隐起描金等多种形式。木雕屏风以座屏为主,分两种:一种是以木板镶心,直接在板心上雕刻图案;另一种是以小块木料雕成嵌件,再把众多的小块嵌件拼嵌在板心上。镶嵌屏风或木地或漆地,先在漆地或木地上按图案要求起槽,再把各种质地的嵌件嵌入槽内组成各种图案。镶嵌材料有各色玉石及螺钿、象牙、兽骨、竹木制品、各种金属与瓷制品等。这类屏风陈设于殿堂之中,颇为绚丽华贵,常常是厅堂里最讲究的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