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582 李可染 1937年作 红梅报春百花艳 立轴

红梅报春百花艳
拍品信息
LOT号 0582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37年作 红梅报春百花艳 立轴
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0×49cm 创作年代 1937年作
估价 700,000-1,200,000 成交价 RMB 805,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题识:红梅报春百花艳,可染作于北京。
钤印:李、可染、孺子牛、陈言务去
据我所知,中国画家有两种习惯:一种是喜欢在别人面前作画,画案旁的评论声和喝彩声,可以起到助兴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喜在安静的环境里,一面思考一面画画,不愿他人打扰。李可染属于后一种画家。他感到,要进入“境界”才能画出有意境的作品来,如有人在旁观看,反而分散了精力,可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李可染画牛,神形兼备,可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也是想通过我的了解,再向想知道他如何画牛的人,间接地有个介绍,所以我在拍摄他在画室活动的照片时,同时提出请他出席挥毫,以便将画牛的落墨、运笔、着色等作画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他同意了,这真使我喜出望外。
只见他面对宣纸,上下左右凝视很久,再三用手展平纸,压上镇纸。似乎一切景象已在他的画面上出现。他用不停打颤的手,握着蘸满浓墨的笔,从牧童草帽顶部开始画起,沿着草编的纹理一层层画上去。我以为可能因年老而手打颤,后见画其它部分并非如此,才使我理解到这是笔法变化中求得趣味的一种手法,而且也是为表现草帽的质感而运用的技法。画草帽的线,并不是平均对待。他在不规则中求规则,上半部分都是笔断意连的方法,使人充分感到受光的两度。
接着画牧童的背和坐势。他用目测了下,再画老牛的左角,待牛角的轮廓完成后,像写“心”字的中间一点一样,使笔点点儿向上一提就画好了牛眼。之后,他换了一只较大的笔,蘸着淡墨,皴擦牛头,其画法是按牛毛的生长规律而运笔的,墨色中有变化,以求得气韵生动。
牛头画好后,换用一支小笔,以浓墨画牛的鼻、唇、嘴。再换用另支笔,以笔中的不同墨色,从牛头后开始,画颈和背,这一条线横牧童下侧而过,但中间的笔法多有变化,在运笔的顿挫中,既表现了牛颈的皱纹,又画出粗糙牛皮的厚度。他仍用原来的—支笔,调整了笔中的墨色与水分,再画牛身。下笔时,以雷霆万钧之势,在牛前腿上部打转,有如书写狂草,力透纸背;画到一定程度后,画笔突然向下左方一甩,好像天空中的龙卷风柱一样,画出了一条牛的前左上腿,接着再一笔,画好了小腿。这时为了不让腿部过多的水分扩散,立即用另张纸在腿部上压了—下,吸去多余的水分,确保其准确腿型。
随后,他又用笔皴擦牛的臀部,像写字那样,向下接连两笔画出后腿的上下两部分,同样又用纸轻压,吸去墨色中多余的水分。至此,牛身已基本画定,再用淡墨补染牛背,使其色调衔接,在整体感中表现阴阳背向的关系。
他补画牛的右侧两腿时,为了使水分能有渗透的时间,暂不向下接画。换—支小笔蘸浓墨,先画牛的右脚,再画牛的四蹄。最使我出神的是,他画牛腿各关节时,像写字一样,运笔的起落、转折,没有任何犹豫,准确地表现了牛各部分的解剖关系,而又看不到生硬的笔触。至于用笔的方法,也都是根据不同质感,施以不同笔法。
他把牧童和牛的墨色画好后稍息片刻。这时牛身的水分基本上已被画纸吸完,逐渐变干,而墨色的层次已显得更为鲜明,有不足处亦可略加调整。然后补上牛尾,只简单一笔,就表现了形和势,充满趣味。
稍事休息,他以赭石为主的颜料,开始画牧童的皮肤和草帽。这时,整个画面的下部已全部完成。
画远景的群山,因要表现其空间与深度,以及雨后山中的水分,所以用墨较淡,在多变的皴染笔法中,画出山的层次和体积感。
由于山的墨色仍有很多水分,因此,不宜即刻着色,所以先题款,题上了《雨势骤晴山又绿》和署名。
随后着远山的淡绿色。因为这幅画是在“绿”字上作文章,所以在极淡的绿调中,表现出其雾气与空气中的湿度。画家对于裱画后的效果,也了如指掌,因此,在颜色的运用上是十分准确的。到此,加盖图章及闲章,全画完成。
以上是笔者观李可染作画的直感,由于文字叙述的限制,不可能详尽传他作画的真正奥秘。正像李可染所说:“大凡技艺上的事,往往不是文字足以传达。你用二十万字,不能教会打太极拳。文章写得再俏,也不能说透艺术技法的微妙。”读者可看画画的过程,亦可同阅此解说文,由自己品赏和琢磨好了。
—— 黎朗评李可染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