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03 白雪石 1972年作 大寨红花遍地开 镜心

大寨红花遍地开
拍品信息
LOT号 0603 作品名称 白雪石 1972年作 大寨红花遍地开 镜心
作者 白雪石 尺寸 156×261cm 创作年代 1972年作
估价 2,000,000-3,000,000 成交价 RMB 3,68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1.大寨红花遍地开。一九七二年雪石画。
2.此幅系余廿年前之作。甲戌春雪石重题。
钤印:雪石画印、老白、雪石长年、魂系云山情万里意随流水到天涯
近二十午来,以中国画工具为漓江传神写照成功并为画界口碑的,无疑应是二位:李可染先生首唱于前,白雪石先生继成于后。
“山形步步移”这句话在游漓江时最能体会,乘舟顺流而下山景时时在变化中,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画出典型概括而又具体生动的漓江之景并不容易。白先生的画,准确地抓住了独特的景观:拔地而起的奇峰,平缓无波的江面,近远迷离的群山,青翠欲滴的竹林,江湾待渡的渔舟和置身画屏的村舍,流溢着田园诗篇的情致,也流露了画家对此山川如痴如醉般的热爱。白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70年代开始,对漓江山水有了较深的感情,我喜欢那平地拔起的奇峰,修长而成丛的翠竹,临风摇曳,像在翩翩起舞,大叶如扇的芭蕉,好像在帮助游人驱散炎热,特别是映在江中的山峰倒影,以及山间飞腾的云雾。烟雨中的漓江,真是有如仙境,美不胜收,使人留恋。”正是有这种历经多年锤炼的艺术功底的信心和前述对漓江山山水水的长时间深入的写生观察研究,完全掌握其结构规律,所以他的作品方有一种胸有成竹般的“优游不迫”的况味。
我们看白先生的漓江图几乎每一件都以精严的构图。他善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那里的山水树石、村落墟塘、田陇竹丛及江渚沙碛都有极精到准确的观察记忆,并能够自由地运用到画幅中,令每件作品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鲜明直观性,相当生动。但那又绝不是写生之作,因为他是用传统笔墨去作画,程序语言是规范化的、“净化”了的语言,精妙的节奏感表达了一种完美的追求,古人说“无一笔无来历”,在这里应理解为没有一笔因为突兀冒失而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均衡。白先生的画不敢说无弱笔,但败笔很少,孟浪的无来由的粗莽之笔更是绝少。说“优游不迫”的气度、“炉火纯青”的功夫,都是由此而来。
“染天染水”,只是中国画家面临的问题。传统山水画由于整幅画线的韵律和谐要求,流水主要用线描表现,马远曾有《水图》,表现江河湖海多种水纹全用线描。文人山水画追求空灵,计白守黑,云水常不落一墨。白先生的办法是折衷,他说:“有的画家对我讲,倒影画出来有点俗气,也不符合国画的技法要求,不过最终我还是尝试着画了倒影,但是我注意了两点,一是倒影要画得简练不是细刻画,二是用大笔触(排笔)几笔就解决。效果不错,很多友人喜欢它。”老实讲,画倒影早已是个平常事,由于白先生运用得当,成了漓江“白家样”的自然组成部分,缺了它反而是不可设想的了。
关于空间处理。白先生则由近及远,由浓而淡,由繁而简,由密而疏,配合云雾的掩映,画出虚实层次,既有相当的空间感又不失传统的皴染格法。白先生义说:“漓江地区雨水很多,在岸边写生时随时看到身边和眼前的树小,浓黑的树干,加几点嫩绿的小叶,用来表现漓江雨景,能起到很美的效果。”这是他亲自观察的结果。他常以浓黑的树干为近景,画在明亮空阔的江面背景上,产生特有的空间气氛,虽然没有沿用传统的双勾树干和爽叶等画法,却形成了特有的“白家样”的风格。关于骨力的表现,白先生的画,风格清新明快,用笔茂密劲爽,皴染分明,在写生中巧妙自然地运用古人皴法程序,特别在画漓江山形的奇丽秀美的同时,没有忽略塑造一种“清峻”的意象,而这义是靠笔法功力表现的“骨力”、“骨架”感所完成的。这是研究他的艺术中绝对不应忽略的重要特征。白先生的画在空间方面相当讲究,用传统的笔墨恰当地画出纵深感,在当地山头突兀,不成山岭走向的特点下,使画而具有相当的深度层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传统处理办法,一般用花青墨交待几笔(黄宾虹先生画远山尤是如此)。白先生则由近及远,由浓而淡,由繁而简,由密而疏,配合云雾的掩映,画出虚实层次,既有相当的空间感又不失传统的皴染格法。
—— 孙克评白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