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621 陈平 2011年作 梦底家山 镜心

梦底家山
拍品信息
LOT号 0621 作品名称 陈平 2011年作 梦底家山 镜心
作者 陈平 尺寸 34×136cm 创作年代 2011年作
估价 400,000-500,000 成交价 RMB 632,5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不关窗外日升沉,避世书斋放淡吟。兴至涂鸦斜字许,题来画卷入云深。辛卯秋日,陈半山记之。
钤印:地上文章、别调、常幻此山庄、费洼、陈平印信、平、陈平
画家的内心是最痛苦的,其痛苦也就是如何将心与物调和一处,而产生画意与画趣。意是人的思志,趣是形的直觉。意趣相投,便又生就出境界。其境界有三:
一曰:情境。情是画中最紧要的,是心与物的体验,是感受。若无此情,又何以谈画。古人云:“文生于情”,画亦是如此。情是对大自然的欣赏,诗人、画家多能做到。其欣赏又不限于心旷神怡,兴高采烈,而还有在悲哀愁苦中仍能欣赏大自然。大自然是美丽的,愁苦悲哀是痛苦的,二者是冲突的,又是调和的,能将两者调和的是诗人,是画家。文徵明《风入松》云:“酒散,风里棋局。诗成,月在梧桐。”这是美丽的情致,是心物的真实,又似真切的画意。龚半千有一画页,半疏半密,写生皴而萧色,染水面而无波,一树衰柳,半段残桥,满眼荒凉。这里是记清人入关之后,明朝灭亡之时的金陵,正是如此一番残景。有孔尚任《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沽美酒>为证:“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此情、此景是国恨与悲哀,忧似画家心底的愁苦与无奈。所言其情必是真实的,以切身的感受去表现,方能打动人心。这是第一境界即“情境”。
二曰:悟境。悟是心与物华的结果,是领悟、是体验。陆桴亭《思辩辑要》云:“凡体验有得,皆是悟。”这好似僧人坐禅,以心去看物的本来面目,以微妙的的法门超越一切,不是用逻辑去思考,而是用领悟去体验,悟亦非是在虚无缥缈之中,恰在平常的心物里。以物传心,古人画竹,多借其形喻为君子,或喻为自己来表胸中底事。皴山皴水,一在卧游,托寄情志。说是画竹画山水,不如说是画自己,画中的自己便是心性,见性明心。以心感物,即物化心。倪云林隐于太湖山水之间,荡一叶扁舟,飘流无定所,眼中的萧色与心底的愁苦融为一景,是谓有我之境,濡墨间皆是。【越调·小桃红】:“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是自家的心性,又是自我的写照。执自己的本来面目,领悟一切。渔樵问答,樵问渔:“江湖风浪恶,宁似采薪人,无忧如藜藿?”渔答樵:“山中何所有,未若扁舟,得渔即沽酒”。是语亦复悟,见其见性情,一任快乐。谓真实而真切,这是物在心中的表现,是心的体验。这是第二种境界即“悟境”。
三曰:灵境。灵是精神的所在,是幻想,这幻想是超越心我与物我之上,而又无蹊径可寻。亦如陶潜的“桃花源”,是世间不存在的,但世人深信是真实的。王渔洋在诗中提倡神韵,神韵是诗中最高境界,也是画中最高境界。是心与物融,物与心化的再造。是自内而发,而无力索。董其昌以自己的心物营造了无我之境,从中获得了直觉的幻象,所表现的一笔一墨都是从心中过滤而画。八大山人的悲哀与愁苦,在心中凝结成精魂,其心物则是血与泪交融的形质,这形质是常人无法用眼去解识的,而只能用心去解读。李逵是《水浒》中最为光彩的人物,多在戏曲中出现。真实的李逵是英雄豪侠,而戏曲中的李逵是取其人物的精神,并再造出来的一个可敬、可爱的人物。如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中李逵吃醉酒下山一折中云:“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罩定绿扬州。”是谓李逵下山后对生活另一面的真实感受。宛如孩儿一般,学着学究哥哥的强调,诵出半句桃花诗来,手抄着桃花瓣儿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你看我这好黑的指头也!(唱:)恰便是墨守的胭脂透。(云:)可惜了你这瓣儿,俺放你趁那一般的瓣儿去(放至溪水中)。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儿。(唱:)早来到这草瞧店垂杨的渡口。”如此粗人,又如此细腻,而一改固有的形质。这是作者赋予人物本身的灵魂,令人看后更觉真实。这是精神上的体验,又是真实的感悟。这是第三境界即“灵境”。
画家在这三种不同的境界中,表现自己。自文人盛行,使物与心的融合愈佳愈妙,游入自我之境,这种境地就是艺术。
——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