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475 张大千 1978年作 庐山高 镜心

庐山高
拍品信息
LOT号 3475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78年作 庐山高 镜心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89.5×45.3cm 创作年代 1978年作
估价 2,400,000-4,000,000 成交价 RMB 3,68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著录:1.《1996年中国书画首届拍卖会目录》,拍品编号:第250号,台北,甄藏国际艺术有限公司,1996年1月28日。
2.《1997年美术拍卖年鉴》,中国书画第3-218页,台北华艺文化公司,1997年。
3.李永翘著,《张大千全传(下卷)》,第581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4月。
4.王庭玫、魏伶容编著《典藏大师系列1——张大千》,第176页,艺术家杂志社,1998年8月。
5.李逸尘著《藏家共襄盛举,大千风华再现——张大师百年纪念特别展编年呈现巨作》,第133-140页,典藏艺术杂志社,Art of Collection,第71期,1998年8月。
6.傅申著《张大千的世界》,第343页,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9月。
7.黄天才著《五百年来一大千》,第78-79页,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8.《张大千与毕卡索世纪相逢》,第42版面,中国时报,1998年9月26日。
9.胡永芳、周伸芳著《卷轴怜知己,藏家来相会——“大千世界”背后收藏家的故事》,第18-23页,Art China新朝华人艺术杂志,创刊号,1998年10月。
10.江淑玲著《张大千精品尽出》,第306-307页,艺术家杂志社,第281期,1998年10月。
11.熊宜敬著《潇洒去来恍如梦——汪中忆太老,笑眼看人生》,典藏杂志社,第103期,第100-102页,2001年4月。
12.张明远著《中国名画家全集——张大千》,第22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3.朱介英撰写、孙云生口述,《大风堂一段绝美的生命交集——孙云生与张大千的岁月》,第九章摩耶精舍,第71页,展之艺实业有限公司,2003年6月。
14.王鹏著《张大千绘画鉴赏》,第91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15.张大川、王富弟编,《中国当代画家图典·名家卷——张大千》,第97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
16.朱介英撰写、孙云生口述,《奇丽的清川叠翠——张大千山水册》,第126页,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7.《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20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题识:1.庐山高。八十叟爰,双溪摩耶精舍。
2.六十七年戊午秋孟,恭介太希吾兄诗雄八十华诞,大千弟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以介眉寿
展览:1.“张大千、毕卡索东西艺术联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9月26日至1999年1月20日。
2.“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说明:上款人刘太希,江西信丰人,与张大千为挚交,于诗、书等艺常与张氏有所往来。
来源:台湾重要藏家友情支持。
中国大陆的名山,多半印有大千的足迹;而大千画名山,则泰半是他曾身临其境的实景。然而此幅画的庐山却是大千从未亲履之地。明代四大画家之首:沈周,为其师陈宽祝七十大寿所绘巨幅的《庐山高》,以示景仰与恭贺的双重心意。实际上,沈周也未尝一至匡庐,乃是由历代诗文地志得其大概,写崇高峻伟的名山,象征乃师德高望重的风骨,以示其仰之弥高之忱。大千先生于此套用古人画题,用以贺老友刘太希的八十华诞,与本展目中大千最后的力作《庐山图》,无论作品内容与创作目的皆不相同。
刘太希(1899-1989),江西信丰县人,系任教于大学的文学教授,与大千两人同庚,彼此惺惺相惜。沈周因其师陈宽为江西人,故以庐山为征:大千因太希亦为江西人士,乃借用《庐山高》为贺忱,亦可见其受大千之敬重。太希迁台后,活动于台北四十余年,以诗文名世且有捷才,故大千尊称其为“诗雄”。太希亦爱赏大千之诗作,曾手抄《大风堂诗》影印出版。太希著述甚丰,包括1973年印行江兆申手抄的《无象盦词》一册,另有诗集、读书记及《诗经概论》等书。其行书跌宕萧散,偶以书法用笔作画,颇得文人画之意趣。1978年大千与太希同度八十大寿,唯大千生日在农历四月,而此画作于秋孟即农历七月,因知大千仍长太希三个月。是年春天大千腿部骨折,在台北中心诊所度过生日,各方纷至祝寿诗不少,想必其中也有刘太希的贺诗。其时外双溪摩耶精舍落成不久,全家已迁入,此画应是大千在摩耶精舍内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大千曾临摹过沈周的《庐山高》,然而此幅纯粹出于大千的想象,虽为同名,但其内容则与沈周所画全然无关。唯有在画面左方,同是描写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名瀑,是两画的共通点。大千此画的瀑布,由峰顶直下深谷,没入云雾之中,仍有别于沈周强调“直下三千尺”瀑布的高度。大千山石皆以淡墨粗笔皴擦,再以浓墨钩提,笔意苍莽,以八十高龄犹见其活力不减。
傅申着《张大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