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9 明 潞王制仲尼式「中和」琴
LOT号 | 4959 | 作品名称 | 明 潞王制仲尼式「中和」琴 | ||
作者 | -- | 尺寸 | 琴长120cm;额宽17cm;肩宽19.5cm;尾宽15cm | 创作年代 | 明 |
估价 | 800,000-1,2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仲尼式变体琴,琴额抹角,古桐木为面,梓木为底,金徽玉足。圆形龙池,方形凤沼,琴腹内木质古旧。造型体厚而宽实,琴面漫圆饱满,琴底平整光洁,木质松朽,音质极为清透;岳山,冠角,焦尾,俱明代原装小叶紫檀制作,工艺严谨,通体髹朱褐色大漆,漆胎肥厚,其间夹杂黄金,松绿石,朱砂等各色粉末,古琴通身斑驳陆离,珠光宝气,华贵异常,俗称“八宝灰”;琴身因八宝灰胎坚硬厚实而显现大腹蛇断 ,淡淡的隐现于古琴之上,尽显岁月沧桑之美,大气流畅。琴腹上端落“中和”隶书款,意为中庸和谐,是中国古典审美的理想境界。题诗“月印长江水,分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音。敬一主人。“潞国世传”篆书大印,上述文字分别以隶书,楷书,篆书题刻,字口填金,保存完好。 明朝在颠覆了蒙元的统治,特别提倡恢复汉文化。琴,作为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受到了从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乃至普通文人的无比热爱。明代王府制琴更是一大特点,著名的明代“四王 琴”指的的是明代藩王中潞王,宁王,衡王,益王四大王府制琴的统称。明朝好玩而有个性的皇帝很多,有喜欢都蟋蟀的,也有偏爱做木匠的,而藩王中的潞王朱常淓则嗜琴,所制之琴称为“潞王琴”,朱常淓为第二代潞王,是太宗朱元璋的十世孙。潞王制琴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潞王不仅好琴,还善于琴曲的创作,甚至编选了琴谱《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是流传至今著名的琴学名著。此件明代潞王“中和”式样的古琴便是潞王亲自参与设计的古琴造型。崇祯皇帝也把潞王所制之琴视作珍品,常常作为礼物赏赐给褚王。清代中期,潞王琴已被鉴赏家视为珍璧,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潞琴)虽形式不一,制作皆极精,漆灰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是以价颇昂。”清乾隆帝也视潞王琴为名品,曾在多件潞王琴上题识刻铭。此张潞王制列子式中和琴保存极为完整,精致严谨的琴身制作和配件制作同样体现了明代王府制琴不惜工本的原则,是一般明代古琴所望尘莫及的明代官造古琴精品,堪称古琴中的官造佳器,极为珍贵难得。 朱常(1607 1646),字中和,号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明朝第二代潞王,为第一代潞王朱翊 三子,世称小潞王。明崇祯帝崩后,朱常 流落杭州,后被明朝遗老推为监国,清军至杭州时降清,条件是不可伤害杭州居民,并由此被杭州人称为“潞佛子”(见张道《临安旬制纪》卷二)。第二年,在北京遇害。朱常 工书善画,尤嗜古琴,编撰有琴谱《古音正宗》和《古今宗藩懿行考》,是流传至今著名的琴学名作。朱常 也善于琴曲创作,《中和吟》、《宗雅操》、《养生操》、《悲秋》等作品皆收录于《古音正宗》之中。朱常 善制琴,其潞王府所制之琴,称为“潞王琴”,有统一的形制,金徽、玉轸、八宝灰,非常精美,崇祯帝把潞王琴视作珍品,作为赏赐给诸王的礼物。后来,“潞王式”成为古琴的一种著名形制。潞王制琴始于崇祯癸酉即崇祯六年,此琴虽为其最初期作品,但已经具备崇祯甲戌潞藩刊行之《古音正宗》中对“中和琴”即“皇明潞王敬一道人式”描述的典型要素,如八宝为灰,年份记于腹内,背皆刻“中和”琴名,敬一主人“月印长江水”诗一首和“潞国世传”大印,音饶金石韵等,似可见其后“中和”定制滥觞于此,专家认定琴界所谓“潞祖”者,可视为同时或稍早物。 清代中期,潞王琴已被鉴赏家视为珍璧,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潞琴)虽形式不一,制作皆极精,漆灰厚而坚,涂朱砂宝玉屑,是以价颇昂。”清乾隆帝也视潞王琴为名品,曾在多件潞王琴上题识刻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