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552 石癫 红芙蓉“鳌獭戏珠”手件

石癫 红芙蓉“鳌獭戏珠”手件
拍品信息
LOT号 7552 作品名称 石癫 红芙蓉“鳌獭戏珠”手件
作者 -- 尺寸 长7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0-20,000 成交价 RMB 28,750
材质 形制


手件对石材要求不高,略扁平也顺手势,所以易寻良材雕刻之。此件老芙蓉石料,红火似烛,属芙蓉中的上品。稍作拿捏,于最好的烛红一面雕一鳌一獭鱼,水系双兽相互嬉戏。背后青白质处,雕以极简的荷叶,与正面复杂的双古兽形成呼应。一面是复杂的小场景,便于赏;另一面是平滑的荷叶,便于摩挲。这也是我在雕刻手件上常用的手段。
 审美趣味与功能
——冯志杰(石癫)
过往在雕刻厂工作时,工种大致分为圆雕,薄意与印钮三大类。我是学习圆雕的,那时的圆雕其实就是摆件,并且是只可欣赏,无法把玩的那种。诸如大型的花果蓝,求偶鸡,海底世界,人物组雕等等皆是如此。雕刻厂为雕刻创新,更引进美术专才与美专学生,在那时我认识了周荷生——影响我雕刻生涯至深的两位老师之一。在我眼里,他带来了一整套西方雕塑的审美与学习的系统。素描,泥稿,解剖,雕塑,这些新奇玩意儿一直贯穿于我整个青少年时期的雕刻学习,为将来的个性化创新累计了技术储备,受用一生。那个时代审美趣味或是禁区,大抵属旧有之意识之流,西式雕塑艺术观受限较小。所以即便是老一辈民俗雕刻艺人,也多有创作全新形式的雕刻题材,今再回顾与他们承袭的旧有审美趣味多有相悖之处。
八十年代我在香港,发现旧有的寿山石玩件雕作很受喜爱。我问一古董店朋友是何缘故,其回答大意是,玩件便于携带,日久渐生留恋。我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专注于小雕件的研究。如此玩石乃东方固有,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时并未思考的如此深入,只觉得既是研究,当先师法古人,创作题材亦由仙佛,古兽之类开始。之后二十来年,虽创作题材未拘泥于此,但小件雕物从未间断放弃过,变体风格也以旧款旧识为导向。西化人物已是不再创作了,得益于其结构学说,在不断变形人物古兽体可以得心应手。这种小件雕物的偏爱,到底是受其功能性的影响,还是审美趣味的潜移默化,我也说不清,大概二者皆有。
中年时雕刻风格再次作出改变,转向雕刻古兽,此古兽学习周宝庭。周宝庭是我两位恩师之一,我年轻时他待我甚好,在我学习雕刻过程中给与很多帮助。周式古兽很早就很受舞文弄墨之人的推崇,不过推崇者却也无法清晰说明推崇原因。诸如线条美,古朴之类的旁观语言,是无法对雕刻有实质帮助的。我则从功能性入手,周式古兽不但方便上手把玩,也有工可赏。这一切莫不与造型相关,与线条处理方式密不可分。先从玩件入手,再延伸至印钮,最后是摆件,除了印钮之外,可把玩的趣味性,成了之后作品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十分偶然的,在一次与后辈同行谈及寿山石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十分喜欢我的作品,有文房清玩之味。我一看,却是那八十年代所雕刻的古兽,可文房清玩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是显得那么陌生。我有意了解了下,却意外的对我雕刻生涯的风格变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古往今来文人莫不以诗书为伴,文房是常驻之所,其中玩物莫不渗透着物主的审美趣味。有了审美趣味就自然有要求,功能性也随之而来。伴随着对功能性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审美趣味的逆向解读。与过往不同,如今的寿山石收藏家们已经开始试图将自己的审美趣味投射到收藏品中去了,从简单的筛选与评论,再到形态韵味的要求,最后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这使我彷佛看到了那种旧有的寿山石创作的重演。赏者从审美趣味入手,雕者从功能性入局,最终殊途同归的是一种类文人气息的交流,进而影响作品风格的走向。
这次送拍的几件雕件作品中,《洋洋得意》与《羲之爱鹅》是纯粹性的摆件,力图展示工艺。其它作品均或多或少的将把玩作为一个考虑因素融入到雕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