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2 商晚期 夔龙纹提梁卣
LOT号 | 6152 | 作品名称 | 商晚期 夔龙纹提梁卣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9cm | 创作年代 | 商晚期 |
估价 | 咨询价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参阅:1,《西清古鉴》卷十五二十七、八,“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台湾世界书局。 2,《海外吉金录》,1922年永丰乡人杂着本。(转引自《金文文献集成(41)》,据1922年永丰乡人杂着本影印). 3,《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石汇编》(共10册),1978年。(转引自《金文文献集成(26)》,据1978年艺文印书馆排印本影印)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商晚期-夔龙纹提梁卣 中国商周铜器以其雄奇瑰丽著称于世,其中尤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铜器丰富多样、最为精彩。铜卣为盛酒器,肇端于商代早期,在商代晚期因其在祭祀、赏赐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成为备受商代贵族重视的一种铜礼器,体量浑厚、形制多变,装饰华美,处处凝结着商代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准。周人代商之后,铜卣没有因为周人禁酒而一蹶不振,反而在器形、装饰与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成为西周早期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器物之一。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铜卣在西周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渐行衰落,之后除了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还有零星发现以外,这种器物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此件荣归华夏的铜提梁卣铸造精湛、器形严整、纹饰典雅、保存完好,时代不脱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之间,既是铜卣发展史“鼎盛阶段”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青铜器“黄金时代”的艺术珍品。 此器通高29厘米,器重4763克(《西清》:通高29.04厘米,器重4838克)。器身剖面呈椭圆形,直口高盖,腹部微垂,圈足外撇,器身出脊,提梁扁平。具体而言,卣盖弧顶,盖顶设花蕾状钮,钮分六瓣,光素无纹,盖顶左、右各饰一兽面纹,边缘左、右两侧有角状突起,盖侧面分饰四组夔龙纹,每组二条,龙尾均朝向角状突起。器身最大径靠近下半部,纹饰分为上、下两个单元,上层单元饰四组夔龙纹,每组一条,龙尾俱朝向提梁钮部;下层单元前、后各饰一兽面纹,兽面纹两翼辅以夔龙纹。器足为高圈足,有折沿,器足纹饰布局与卣盖侧面相似,共饰四组八条夔龙纹,器底平整无纹。提梁钮位于器身上层纹饰中央,提梁外侧饰有四组夔龙纹,每组二条,之间以菱形纹间隔,内侧素面,提梁两端为龙首,上有二只柱状角。此器四面中脊设有扉棱,上下贯通,每道扉棱均分盖顶、器身上部、器身下部和底部四段,扉棱上饰有深浅不一的纹饰,铸造时的分范痕迹也隐在扉棱之中,经后期仔细加工,几难发觉。此器内部平整光滑,在盖顶内璧和器身内底各鋳有2个相同的字符(如图),应为族徽铭文。《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石汇编》(1978年版)收有此器铭文的摹本,摹写时间是1932年,当时的收藏地点是日本大阪。此铭文还见于《西清古鉴》、《三代吉金文存》等金石文献,有学者将其考释为“木戊”、“戉木”等,可以参考。 统观全器,共饰龙首二、兽面四、夔龙三十二,布局规整严谨,纹饰流畅有力,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尤以提梁两端的龙首为点睛之笔。提梁龙首上有二只瓶形角,这在商代铜器造型和纹饰中被视为龙的标志,与夔龙纹的角部形态差别明显,表明龙首属于真正的龙,而不是独腿的夔龙;龙首额头饰有菱形纹,此纹饰亦见于兽面纹的双目之间,可以视为神兽的标志,由此可见,装饰华美的提梁可以视为一身双首的神龙,甲骨文中有此字形,今释作“虹”。提梁活动自如,龙首突出器表,且提梁钮部约当器身通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提梁正立时,全器气韵流动,写照传神。 细审此器的形制与纹饰,时代当为商代晚期无疑。铜提梁卣在商代晚期沿古典和清雅两种取向并行发展,古典者器身以兽面纹为主纹,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地,并加装饰纹,形成繁缛严谨的“三层花”,器身其余部分也多饰以夔龙纹等,几无空白;清雅者常在器盖顶部和器口之下饰一周较窄的兽面、夔龙等纹饰,或再点缀一些蕉叶纹、回字纹、弦纹等几何纹饰,古典者安排兽面纹主纹的部位在清雅者则光素无纹。前者体现出厚重而神秘的狞厉之美,后者透漏出疏朗而实用的生活气息,如果进行更精辟概括的话,前者以循古为取向,后者以简约为追求。两种取向的铜提梁卣在提梁的安装方式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古典者将提梁钮布置在器身前后正中,提梁上亦饰有精美纹饰;清雅者将钮布置在器身左右正中,提梁造型多为绳索状。两种铜器风格的激荡从商代晚期一直持续到西周早期,凤鸟纹、瓦棱纹等更灵动和简约的纹饰在商末周初时开始出现在古典式铜提梁卣上,“三层花”的兽面纹日益简化,除个别器物的扉棱做了极夸张的处理外,扉棱总体趋于简化,卣盖边缘的角状突起逐渐退化,提梁装钮的位置也由前后正中移至左右正中。总体来说,铜提梁卣逐步失去了商文明赋予它的神秘的宗教内涵,在勤劳务实的周人手中,从沟通神人的法器慢慢转变为协调人际的礼器。通过将此器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铜提梁卣进行形制比较,可以发现与之器形、纹饰和尺寸相似的器物有江西遂川出土的亚卣、上海博物馆藏戉箙卣等,这些器物的时代均为商代晚期,由此可见此件铜卣的时代也应是商代晚期。 此器配日本原包装,下有木座,内外套盒,内盒盖面书“周妇閞卣”,内盒盖内墨书“此器高一尺三分,口径纵四寸六分,深五寸八分,横四寸,通体饰以夔龙、饕餮纹,牺首。制作精工而典雅,韵口清口,铜色苍溟如瓜皮,中里青绿紫斑,是土中自然长锈坚金,实古来之名器,赏玩之一品也”。尾落“壬申初春于邃古斋中 七十九翁臧六生观并识”,另有篆书印“藏六”等。外盒侧面墨书“殷卣”。题签中所谓“七十九翁臧六生”当是日本金属工艺界第一家族——臧六家族的二代家长。臧六二世原名秦住支祝,生于安正元年(1854年),卒于昭和七年(1932年,即壬申年),享年78岁,鉴定此卣时以虚岁计,故自署“七十九翁”。此件铜提梁卣很可能是这位被视为“日本国宝”的工艺美术大师最后鉴定的文物之一,也是目前所见臧六题签文物中字数最多的一件。苍劲有力的笔法和一气呵成的题签都显示出臧六先生对这件铜器的特别钟爱,“古来之名器,赏玩之一品”正是对这件铜器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最好评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炜) 初代藏六(1824-1890),出生于日本山城云烟,为秦藏六家族第一代皇家御用工艺大师、当时的脱蜡铸造是藏六翁独特的技术,后来奉孝明天皇的命令铸造盖章献给天皇,同治年间依德川庆喜公的吩咐,也铸造了当时的征夷大将军的黄金印。明治6年(清)光绪年间,受了皇室的命令在宫城铸造刻鸡头纽、凤龙的天皇玉玺、日本国玺的黄金印。他对公元前1050-1250年间中国青铜器铸件非常喜欢,他以划时代的蜡型铸造法,成功的效仿中国西周青铜器上的图腾划入铁壶作品。例如:饕餮纹等,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中国的文化。第一把效仿中国青铜图腾的铁壶在1861年诞生,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藏六,将艺术、铸造技术融于一体,再加上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及精湛的铸造技术,所铸造出来的作品堪称人间极品。由于日本的历史(战争)及年代久远,所以现今能够留下来的藏六作品已经非常稀少。 秦藏六的作品特征为具有中国古铜器的图腾,代表着藏六独具匠心并受到世人的极高评价。之后继承藏六的都是他的子孙,初带秦藏六长男继承家业,成为二代木琴藏六,三代是二代木的三男,四代为二代的五男。他们传承了传统铸金技法,并且延续着中国青铜器的图腾风格,至今仍在原创业地继续地营运着也极受世人推崇。 重4763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