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7 《谭屑》稿及袁世凯张謇等致石菱大人相关信札册
LOT号 | 8417 | 作品名称 | 《谭屑》稿及袁世凯张謇等致石菱大人相关信札册 | ||
作者 | -- | 尺寸 | --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800,000-85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拍品著录: 一、韩国 金昌熙《谈屑》, 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刻本 二、韩国 千金梅《十八、九世纪朝、清文人交流尺牍研究》第99页(“2.2.7 壬午军乱时期交流尺牍 金昌熙与‘大阵尺牍’”) 韩国延世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近代写本 1册92开 笺纸本 提要:内有袁世凯、张謇、刘绍棠、吴朝彦、周家禄、潘钟杰、张光前、沈朝宗、方正祥、郭春华、李毓林、朱铭盘等致信、书札、稿件凡百余纸,史料详实丰富,文献性强。 25.9×15.5cm 《谈屑》拾余 ——“晚清驻朝鲜使臣袁世凯等人致朝鲜大臣金昌熙丛札及文稿”小识 丁慕光 十九世纪末,凭借朝鲜“壬午兵变”的良机,以“总理东征前敌营务处中书”(见本拍品中的“袁世凯名刺”)身份渡韩增援的袁世凯在其后驻朝生涯中开展了一系列纵横捭阖的政治、军事活动。其所作所为不惟为个人仕途夯实了成功基础,对近代东亚政局的发展亦深具影响。只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第一手文献的阙征,几乎所有的晚清朝鲜研究只能依靠于政府档案记载对这一时期袁氏活动进行粗线条的描述,让人很难看到袁氏为谋划朝鲜军政发展所做出的具体努力与鲜活身影。 “晚清驻朝鲜使臣袁世凯等人致朝鲜大臣金昌熙丛札及文稿”这一重要历史档案的公布不仅为我们揭密了袁氏早年驻朝的政坛往事,更透露了十九世纪末风云会际的东亚时局中的隐秘细节。所以,“晚清驻朝鲜使臣袁世凯等人致朝鲜大臣金昌熙丛札及文稿”不仅是袁世凯研究资料(其间有袁世凯致金昌熙书札十通是现行《袁世凯集》与《袁世凯未刊书信集》所未收)的新发现,也是对中国晚清驻朝鲜使臣团及与之有关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还原和挖掘,更为近代东亚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宗资粮。 本次拍卖公布的“晚清驻朝鲜使臣袁世凯等人致朝鲜大臣金昌熙丛札及文稿”档案的有袁世凯、张謇、朱铭盘、林葵、吴朝彦,周家禄、李延祜、沈朝宗、邱心坦、郭春华,方正祥,张光前等人致金昌熙(石菱)信札、诗稿、文稿、笔谈实录、名刺等各类文件约一百三十件。具体言之,袁世凯致金昌熙信札十通、《谭屑》序、跋原稿各一篇、名刺一页;张謇致金昌熙信札十三通、《谭屑》序原稿一篇、名刺一页;朱铭盘致金昌熙信札十通、《谭屑》序原稿一篇、名刺一页;吴朝彦致金昌熙信札五通、《谭屑》序一篇、名刺一页;周家禄致金昌熙十三通、致朝鲜国王书一篇、名刺一页;李延祜致金昌熙信札十九通、《谭屑》序一篇、诗稿三开、名刺一页;林葵致金昌熙信札两通、序一篇;王锡鬯致金昌熙信札五通,吴鸣銮致金昌熙信札两通、序言一篇;潘钟杰致金昌熙信札四通,张詧《谈屑》序原稿一篇;邱心坦《谈屑》题诗原稿一篇;纪堪沛《谈屑》题诗原稿一篇;谭赓尧致金昌熙信札一通、《谈屑》序原稿一篇;另有方正祥、吴兆有、郭春华、刘绍棠、沈朝宗、黄仕林等“庆军”驻朝将领致金昌熙的信札与众人赠与金氏的名刺及部分将领与金氏笔谈的实录。 本批丛札与文稿的上款人金昌熙是晚清时期朝鲜政坛与文坛赫赫有名的人物。金昌熙(1840-1890),字寿敬,号石菱,韩国月城人,历官李朝史部待郎、国子监祭酒等职,有《石菱集》、《谈屑》等著作行世。金昌熙与晚清驻朝“庆军”诸将领渊源甚深,朝鲜“壬午兵变”时,“庆军”东渡入朝,金昌熙就是李朝的迎接官,其间他与袁世凯等人交往甚多,并著有《东朝迎接录》详记这段波起云涌的岁月。“庆军”入朝后,金昌熙以“少宰”的身份负责李朝与清驻朝“庆军”诸大臣之间的交通,特别是作为袁世凯编朝鲜亲军的后勤军需助手,亲历了“壬午兵变”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同时,作为一位能诗文的士人,金昌熙与“庆军”诸将领在交往的过程中,亦复留下大量私人文墨交往的档案。由于保存有方,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批档案中的绝大数笔札与文稿始得呈现在我们面前。 就内容而言,汇集数十位晚清驻朝名臣致金昌熙丛札及文稿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晚清名臣袁世凯等人致金昌熙的系列信札;二是袁世凯等人为金昌熙《谈屑》;三是驻朝大臣与金昌熙笔谈原件及他们赠与金氏的名刺。这三部分内容中既有与中朝关系、朝鲜军政有关的信息报告与讨论,如袁世凯练兵的诸多细节,周家禄致朝鲜国王书,潘钟瑞关于钱贱物贵的讨论,以及笔谈实录中涉及的中朝政局等等。也有中朝士人友朋情通连谊的个人交往,如金昌熙刻《谈屑》一书索序于驻朝使臣,驻朝使臣往贺金昌熙的儿子合卺之喜以及彼此之间的诗词唱和等等。 就文献价值而言,这批丛札与文稿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袁世凯等人致金昌熙的系列信札及袁世凯的《谈屑》序文与跋文。世人皆知,袁世凯崛起于朝鲜,壬午平乱中一马当先,战功显著。其后深得韩王与吴长庆的器重并委以编练朝鲜亲军的重任。事实上,袁世凯亦不负重望,短短数月就为朝鲜编练一支“步法整齐、放枪亦熟”的现代军队。只是由于相关资料的缺乏,对于袁氏早年这一段尘封的历史,研究者历来难以作深入的细部叙述。而袁世凯致金昌熙系列信札则为我们提供袁世凯为朝鲜编练亲军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袁世凯在朝期间军政活动的历史记载。如袁世凯在致金昌熙信中多次提及练兵的后勤军需细节: “新建亲军须枪架五十四座,乞饬木匠来阵看其样式,只求坚固而已。三军府各门应闭者,即饬泥丸匠闭之,或有门扉者,即锁而封之”,“前托代制毡帽五百顶,如有已制成者即速送来,或一百顶或三百顶可先送来”,“马匹无处安置,乞饬宫外马号借用数间屋”,“草米须用乙百二十包,今日先领二十包,乞于赴下都监营前派人等候,俟南军来,即领去”;“尚有右中两哨花名未呈来,如在尊处,即携来一查”。 这些新发现的内容,从大方面讲,对于填补中朝关系研究的历史细部,还原清楚的历史场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以小角度看,在为后人展示一个“敏于实行,事必躬亲”的实干家袁世凯形象,同时又多少可以说明袁世凯日后能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非为无由。更重要的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诸多袁世凯这样的历史人物在近代中国社会向上向前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公正评价。 在这批涉外档案中,还有一批特别值得一说的特殊文稿。那就是驻朝使臣袁世凯、张謇、朱铭盘、林葵、吴朝彦、吴鸣銮、李延祜、邱心坦等八人为金昌熙所著的《谈屑》所写序言的原稿及朱铭盘为《谈屑》一书的题端;除以上驻朝使臣的撰序原稿外,档案中另有张謇兄张詧为《谈屑》一书所撰序言原稿,另有谭赓尧、李毓林两人为《谈屑》一书所作的序与题诗未见于刻本。这批的文稿的特殊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东亚汉文化圈文化交往活动最直接的证据。作为朝鲜大臣的金昌熙刊行其笔记体汉文著作《谈屑》,并请诸多清代驻朝使臣为之撰序揄扬鼓吹,这举动本身就说明金昌熙本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与推崇。其次,相较刻本序言,原稿序言中的信息更丰富与全面。其文献价值要高于刻本。以袁世凯的《谈屑》原稿来说,在他的原稿后有一段附札:“连日俗事纷纷,不能文,且本不能文。何足沾高明大作,聊志数语,特唐塞欠债,万不可附刊,只作闲文为幸。此请 石菱仁兄大人叔安 世凯顿首。” 此外档案中有袁世凯一跋语,也应是为《谈屑》一书而作:“此书为道德仁义,非为爵也。请就其平日文章年齿优长者为首,依次排列,万不可置鄙人于前,反嫌俗人之势利。切不可也。”从以上两则不载《谈屑》一书的袁氏识语可见,袁世凯极具自知之明,而且为人处事低调谨慎,谦抑自下,与天下文抄公一般所谓“袁氏早年好作激昂慷慨之大言” 的说法相去甚远。再次,这批《谈屑》序的原稿与交往丛札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件件书法与文辞并美的艺术品,驻朝使臣虽大都为武职,其实多是文化官员出身,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与书法根底,故书写中大都显示出高雅的文化品位。如袁世凯的书法霸悍张扬,一副阔步雄视之态,文辞亦通达老练;张謇所写文稿及信札或而持重生拙,或而放旷高纵,实名士气与才子气兼备;朱铭盘书札往往一气呵成,沉着痛快中不乏茂密之姿,一见而知为才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综上言之,“晚清驻朝鲜使臣致朝鲜使臣袁世凯等人致金昌熙丛札及文稿”档案实为近年来国内外拍卖上露面的中国涉外使节文献中份量颇重的大宗拍品。其中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整齐,集成性强。纵观此拍品,由袁世凯、张謇、朱铭盘、林葵、吴朝彦,周家禄、李延祜、王锡鬯、吴鸣銮、沈朝宗、张光前、邱心坦、郭春华,方正祥等人所组成的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驻朝鲜使团的外交、军事的全明星阵容可谓群贤毕至、人才济济。一册丛札在手,不必远求近搜,晚清中国驻朝使臣中的一代精英大可集合而存之。 二、格式多样,史料丰富。此拍品中包括友朋往来信札,序跋文、笔谈实录、诗词唱和文稿等多种形式,而其中藴涵的政治、军事、外交及文化的第一手史料,比较全面而真实记录再现十九世纪末晚清驻朝使臣公私生活的多层空间。 三、数量可观,收藏与投资价值甚高。此批档案中最具文献价值及投资空间的文献当属袁世凯的书札及相关文稿,由于袁世凯书札的珍稀性,袁世凯书札及文稿一直是拍卖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高端藏品。以近期拍卖来看,上海泓盛2011年5月一通袁世凯致李鸿藻信札以36万元成交,北京传是拍卖2011年6月“嘉和居”专场中的袁世凯致陶公的信札书法(一页)甚至拍到50万之巨,这些成交价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上对袁世凯书札认可程度。以这样的市场行情来返观本拍品中所集成的包括袁世凯致金昌熙系列信札十通(十页)、《谭屑》序一篇(三页)、《谭屑》跋原稿一篇(一页)在内的十四页袁世凯书札与文稿原件,可以肯定地说,如此数量可观且内容相关的袁世凯信札、文稿集成性面世,既是近期拍场上一大可观的亮点,更是实力藏家收藏与投资不可多得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