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 潘公凯 凉秋图 镜心
LOT号 | 1774 | 作品名称 | 潘公凯 凉秋图 镜心 | ||
作者 | 潘公凯 | 尺寸 | 180×381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2,800,000-4,800,000 | 成交价 | RMB 6,325,000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镜心 | ||
出版:1.《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集(国画篇)》第166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9月版。 2.《艺术生活快报》第15页,2012年12月1日总,第122期。 3.《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第29页。 题识:凉秋图。公凯。 钤印:公凯画印 展览:“艺术与作为作品的生活”巴黎,索邦大学美术馆,2012年5月。 “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伦敦 温布尔顿艺术学院 & ArtGoldenSquare,2012年9月。 “视象: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年12月。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 北京国际展览中心,2013年8月。 潘公凯先生的写意花卉实践,并非要振兴传统中国画的某一画科,而是为了“探讨中国画的传统图式和表述方式,如何在现代社会里转型为与现代审美和现代的精神活动相协调的新的语言形式”。因此,公凯先生在创新实践中尽可能地守护和保留中国画的笔墨,同时又要使这个笔墨传统合乎当前变化了的绘画观赏功能。他把笔墨从小笔小墨改成大笔大墨,使写意花卉的用笔具有大山大水般的气势。近人多从山水画的丰富笔墨和多种皴法中获取营养,引入人物画中。而公凯先生的写意花卉,对笔墨层次做了平面化的概括,但在结构和用笔上却更加丰富强劲,比前人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动感,但又通过建筑性的抽象结构获得冷静的平衡。 总之,公凯先生在“有法”和“无法”之间较好地把握了对立统一的审美语言之“度”,他的作品具有抽象的平面结构关系,但不是完全的抽象形式游戏,他的笔墨既与传统的法度有联系,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某法某派。这种把握中庸之度的能力来自于他对21世纪中国画笔墨发展的清醒认识。 ——殷双喜《游目骋怀 ,元气淋漓——潘公凯先生近作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