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943 清东陵图、清西陵图

清东陵图、清西陵图
拍品信息
LOT号 3943 作品名称 清东陵图、清西陵图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600,000-650,000 成交价 RMB 747,500
材质 形制


清内府样式雷绘本
2幅 纸本
提要:清《东陵图》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北125公里。河北省遵化县境内,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北靠昌瑞山,东依马兰峪倒仰山,西傍黄花山,南抵天然翠屏。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极为理想的风水宝地。今天清东陵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并以她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东陵图》是一幅清代帝王、后、妃陵寝名胜景观图。为清宫廷内务府官绘本,图纵横96×160厘米,纸底彩绘。
《东陵图》采用山水画绘法,详细描画出了陵区山水,陵园道路及四周环境。绘有古建筑二百余处,其中帝陵四处,后陵一处(即:孝东陵),妃园寝四处(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孝陵(清世祖顺治帝)坐落在昌瑞山主峰南侧,景陵(清圣祖康熙帝)、裕陵(清高宗乾隆帝)及其后妃诸陵,依顺序分别排列在孝陵两侧。在裕陵西有同治四年(1865)建成并入葬的定陵(清文宗咸丰帝)和定陵妃园寝。此外还绘出殿宇、宫墙、宝城等建筑。在通达各帝陵神道上,绘有龙凤门、大碑楼、多孔拱状石桥等。陵寝附近设有负责陵寝管理与护卫的礼、工部八旗,内务府营房等。陵区外围有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规制极为特殊。另有王爷、皇子、公主、勋臣等人墓地,其建筑规制与妃园寝相似。风水墙外绘有红桩,使百姓不得入内。陵区四周山脉走向明显,云雾在山中穿行,水系主支分明呈树枝状,地理气势一目了然。图中所有名称注记一律采用贴黄签表示,多达55处,显示出宫廷官绘地图的特色。尤其是这幅《东陵图》始终未装裱,保存十分完好。或许正因如此,才能传世至今,成为孤本。
图上未标注绘图时间,由于图中绘有定陵(咸丰帝同治四年(1865)九月入葬)和同治四年建成的定陵妃园寝,而无标注正宫皇后慈安、慈禧在菩陀峪选定的“万年吉地”(于同治十二年始建定东陵),更无光绪元年始建,光绪五年(1879)入葬的同治帝惠陵。据此推断,该图绘于咸丰帝入葬后不久的清同治四年至五年间(1865-1866)。
清《西陵图》
清西陵是清朝建都北京后,皇家第二处陵园。是雍正皇帝打破了“子随父葬”的“昭穆之制”离开东陵,而选在北京西南易州(今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永宁山下太平峪为西陵。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
这幅彩色手绘《西陵图》,纵横96×160厘米。详细地绘出了清咸丰初年,陵区、山川秀丽的自然风貌。陵墓分布、陵寝各类建筑那雄奇宏伟的景观。图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北有永宁山、主峰耸入云端,西有太行山,东有九龙峪,南有九龙山,九凤山,元宝山,东西华盖山,其间有易水河上游各分支流注群山之中。
图上陵区内外绘有帝陵三处;即:泰陵(清世宗雍正帝)、昌陵(清仁宗嘉庆帝)、慕陵(清宣宗道光帝)。值得注意的是绘有后陵二处(即:泰东陵、慕东陵)、妃园寝二处(即:泰妃园寝、昌妃园寝)、公主陵二处(即:端顺固伦公主园寝、慧安、慧愍公主园寝)、行宫二处(梁格庄行宫、小龙华行宫)、寺庙二处(永福寺、兴隆寺)。神道若干条,各座陵寝相通。陵寝附近建有各陵内务府,礼、工部八旗等管理与护卫机构。陵区外围还绘有王爷、皇子等陵寝。以及四周远处画有严禁百姓过往的青红界桩。绘图人采用山水画与立体图形象相结合的手法,使所有自然景物,各类建筑以形象逼真的面目出现在彩绘图上。尤为独到的是图上山、河、村庄、营房、陵寝及各类建筑等名称注记一律贴黄签显示,多达63处。加之文字工整、绘画精细、色彩艳丽,宫廷官绘本地图的特色一目了然。
图上同样未标注成图时间,据图上已绘出咸丰二年(1852)道光帝入葬的慕陵。可知此图不会早于这一年。又发现在昌妃陵之西不远处有“吉地”二字,据史料记载,这是专为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即孝和睿皇后待葬而正在建造的昌西陵。(咸丰元年(1851)始建,咸丰三年(1853)建成)。可见绘画这《西陵图》时,昌西陵还在建设中,也正是咸丰二年(1852)。由此推测这幅《西陵图》应该是咸丰二年(1852)道光帝入葬慕陵后不久所绘制。另外,奇怪的是:慕妃陵于咸丰五年(1855)改称慕东陵,图上又有了“慕东陵”黄签。这如何解释呢?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慕东陵之西,缺少--慕东陵内务府,东口子门外也缺少--慕东陵八旗营房,可见这“慕东陵”黄签,是日后临时补上去的。当时并没有重新绘画西陵图,所以图上也就没有昌西陵。由此推断,这幅《西陵图》是真实反映咸丰初年清西陵景区全貌图。又由于绘图用纸,绘画风格以及色彩均与清《东陵图》相同,很显然此图同出于清内务府。绘图时间较清《东陵图》早十三年,绘画内容也比《东陵图》略加精细。从保存形式上看,这清《东陵图》、《西陵图》从未分开过。
“样式雷”的传世珍本
—清《东陵图》、《西陵图》说
不知您是否了解“样式雷”家族?但您一定去过北京的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恭王府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昔日的宫殿、园林、坛庙、陵寝等皇家建筑群,如今大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无一例外,均为“样式雷”家族设计的精品之作。
“样式雷”,顾名思义是指清代雷氏家族,他们祖祖辈辈从事皇家的工程设计工作。清代,凡宫中兴建,在选定地点后,首先要由宫廷按照皇帝的建筑要求提出方案,然后由内务府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设计、绘图,呈请皇上首肯后,交由“算房”估算工程的用工和用料,最后施工。
雷氏世家自清康熙朝起,先后有七代雷氏家人担任“样式房”的掌案。所谓“掌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总设计师,因此雷氏家族被人们称为“样式雷”。
当然,“样式雷”世家作为样式房这样一个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负责人,随时都要根据皇帝、皇后和负责工程的亲王大臣的意见工作。皇帝、皇后的意见叫谕旨;相关管理机构如钦工处的官员叫堂官,所下指令叫堂谕,样式房都要随时记录照办。
“样式雷”供役清代皇家建筑工程,始自第一代雷发达,祖籍江西永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艺应募来北京,参加皇宫的修建工程。他以其精湛而卓越的技术才能,得到康熙帝的赏赐,并获得了官职。嗣后,雷发达长子雷金玉,继父在工部营造所任长班之职,投充内务府包衣旗。康熙年时逢营造畅春园。雍正三年(1725)大规模扩建圆明园,雷金玉作为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一职,遂成为雷氏世家代代因承样式房一业的真正家祖。自此,“样式雷”一家世代操持该业,达到了极高造诣,使康熙朝以降直至清末二百余年间,皇家各园林、王公府第、寺庙、陵寝等建筑工程,莫不深深留下“样式雷”的印记。
“样式雷”绘画图纸多种多样。按设计过程分:有宏观规划的、规模丈尺图;有选址测绘的风水地势图、建筑地盘图。有草图、精图。精图又可分平面图、局部平面图、总平面图、透视图、平面与透视结合图、局部放大图、施工进程图、竣工图等;按用途分:有进呈图(包括景观全图)、留底图、改样图等。尺寸又相差很大,最大的图有长三米左右的,最小的只有六厘米。其表现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性。
“清皇家陵寝图”是雷家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清代皇家陵寝工程,盖自嘉庆朝起,即悉为“样式雷”世家所设计。雷金玉之孙雷家玺(1764—1825),曾承办嘉庆帝的昌陵设计;雷家玺三子雷景修(1803—1866)则主持了宝华峪道光帝慕陵和昌西陵、慕东陵、定陵的设计;雷景修之子雷思起(1820—1876)与其长子雷廷昌(1845—1907)又先后完成了定陵、定东陵以及惠陵设计等。“样式雷”世家传承相因,完成了清代各朝皇家建筑设计,绘制了大量图纸。然而,“样式雷”绘图传世至今者,大多为嘉道以后之本。雍正、乾隆时期的图大都毁于战火。当年,“样式雷”进呈宫中被作为皇家档案的存档图,一部分流失海外。剩余部分,自辛亥革命后,转而成为故宫博物院馆藏藏品。除进呈本以外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图纸,至今被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图书馆、北京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收藏。
清《东陵图》、《西陵图》。到底何人何时绘制?据清代规制,官绘本舆图,绝禁在原图上标注舆图名称、绘图人姓名及年代,一般在舆图的背面或图套上,仅贴签注明舆图名称或年代,基本没有绘图人姓名。因此,后人摆脱不了要对官绘本舆图进行考证。
根据清《东陵图》、《西陵图》绘画内容、风格、质地、色彩等方面分析,清《西陵图》应是咸丰二年(1852)道光帝入葬慕陵后不久所绘制。清《东陵图》绘于咸丰帝入葬后不久的清同治四年—五年间(1865-1866)。
尽管目前尚未见到清《东陵图》、《西陵图》绘画人的文献记载。但可以依照雷氏家族职业和图纸的传承推断:清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帝病逝,咸丰二年(1852)入葬清西陵—慕陵。此时,“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当年49岁,正在样式房任掌案之职。可见清《西陵图》该是雷景修奉旨绘制,由内务府进呈御览。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病故,同治四年(1865年)葬于清东陵—定陵。“样式雷”第六代—雷思起,当年45岁,正在样式房任掌案之职。由此推知,清《东陵图》应是雷思起绘制,由内务府进呈,成为宫廷档藏。
清“样式雷”彩绘,内务府进呈本—《东陵图》、《西陵图》。均是反映清代帝王、后、妃陵寝的名胜景观图。图纵横96×160厘米。绘图人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绘法,详细地画出了陵区山水及四周环境。陵区山脉走向清晰,意境高远,水系主支分明,风水要素,地理气势一目了然。图中帝王陵寝十分突出,宏伟壮观。绘出的殿宇、宫墙、宝城等建筑,同样是真实的写照。在通达各帝陵神道上,还绘有龙凤门、大碑楼、多孔拱状石桥,无不形象逼真。陵寝附近设有负责陵寝管理与护卫的礼、工部八旗,内务府营房。陵区外围,另绘有王爷、皇子、公主、勋臣等人墓地,其建筑规制与妃园寝相似。风水墙外绘有红桩,禁止百姓入内。图中所有名称注记一律采用贴黄签表示,显示出宫廷官绘图的特色。
清《东陵图》、《西陵图》其篇幅之阔、内容之丰富、绘画之精细、色彩之艳丽,成为皇家陵寝图中的顶级作品,它体现了清中晚期“样式雷”绘画艺术和制图水平。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建筑艺术、舆图绘画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是罕见的集文物、艺术、科学价值于一身,成为传世难得的珍品古地图。加之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具有极大的文物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彩色官绘本并完整的皇家陵寝地图极为罕见,尤其是地图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使其成为含资料性、文物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古地图。更为难得,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这清同治朝《东陵图》、咸丰朝《西陵图》,既是反映宏伟的皇家陵寝自然景观舆图,也是真实的名胜古迹地图。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风格、绘画艺术、测绘技术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
舆图与书籍,自古以来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故图与书合称“图书”或“图籍”。用以概括传世文献典籍。如今,历数百年天灾人祸而存的古籍约计十万余种,而古代舆图所存不及古籍千分之一 。追其主要原因,概当由于地图图幅大小不一,多为篇幅较大,不易保存。又因地图摹绘,比书籍抄刻艰难,流传下来的机会亦相应减少。现所存大多彩绘本古图没有副本,这种孤本形式的地图,更难长久保存。堪为凤毛麟角。
宫廷内务府收藏或编绘的彩绘本古地图归其大类有三:(一)彩绘国家疆域地理图和军用地图。前者的编绘者大都为兵部职方官员,利用官府掌握的地理资料修订绘制而成。后者大都为驻边官员,运筹军事防御而绘制的边防图、江防图、海疆图等。图中内容详绘边防、江防险要之处、兵力布置、营房或炮台分布等,常常配有说明文字,成为“图说”形式。尤其呈报朝廷的地图,到了清代往往图上贴有黄色或红色标签。
(二)地方官员所绘画的各府、州、县地图和管理河道的官员呈报的黄河、运河及其它河流、湖泊、海塘等水利工程图。前者为普通地理图,其内容大体为采用形象画法描绘其属境内山川、道路、桥渡、村镇和庙宇等分布情况。后者一般用不同颜色的符号与线划相结合的手法,详细画出河堤、围堰、埽坝、闸、桥、引河等治河工程,以及城镇村落。有些地图还标注出工程尺寸,某两地间距离以及有关文字说明,这类地图往往贴有红色标签。
(三)帝王园林行宫、陵寝地图。中国古代皇帝所到之处,大都绘有地图。尤其到了清代,数量有所增多。例如: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绘制的《乾隆南巡驻跸地景致图》、《西湖行宫图》等。这类地图是中国帝王每次出巡前,沿途官员按要求将所要经过之处和驻跸地点绘画成图,事前呈送。大多为绢本或纸本彩绘,色彩艳丽,绘制精细,黄缎裱背,图中贴黄签,注有文字记述驿站之里程和古迹名称。尤其是陵寝图,同样为彩色绘本。采用山水画绘法,突出风水宝地之环境。用形象画法显示各陵寝及所有建筑物。名称注记一律贴黄签,是典型的宫廷内务府官绘地图特色之一。此类地图绝对出于官方之手,庶民岂敢触犯满门抄斩之禁令。这类古地图一直深藏内府,尤其皇家陵寝图,更是密不示人,图幅如此之大的清东、西陵图,世间难得一见。至今未见国内外各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有藏。显然它既是稀少而珍贵的宫廷密藏品,更是极为罕见的特殊文物。
近几年,中国古旧地图在市场出现,每每上拍,必创佳绩。尤其彩色官绘本地图,更加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重视与青睐。看来人们已认识到,它不仅有极大的升值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丰厚的史料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当为藏家所珍。
96×1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