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4 王铎 1639年作 临王羲之《秋月帖》 立轴
LOT号 | 3774 | 作品名称 | 王铎 1639年作 临王羲之《秋月帖》 立轴 | ||
作者 | 王铎 | 尺寸 | 25×60cm | 创作年代 | 1639年作 |
估价 | 600,000-1,000,000 | 成交价 | RMB 690,000 | ||
材质 | 水墨绫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法帖第七,王羲之帖二。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王铎己卯七月廿九日临于琅华轩。钤印:宗伯之章、王铎之印、南华轩、字觉斯、西雒王铎 鉴藏印:太谷孙近居珍玩印 说明:孙阜昌(18-19世纪),山西太谷人,字近居,号白石傻子。斋堂为养正楼、淡泊明志轩。尝于自辑《养正楼印谱》序云:“余性爱理学而不解,偶有所悟辄忘寝食,好博古而不精,遇有所得心窃赏焉,闲则锄华种竹于奇峰怪石之畔,焚香煮茗钟鼎彝卣之间,于古图书画籍尤酷嗜之。”存世有《孙氏养正楼福禄寿印谱》。 王铎临王羲之《秋月帖》赏析 王铎书法立轴,纵25厘米,横60厘米,设色绫本。所书内容为“书圣”王羲之的草书《秋月帖》,释文为:“法帖第七,王羲之帖二。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王铎己卯七月廿九日临于琅华轩。” 本作是王铎中年背书王羲之的草书佳作,虽是临作,然而一点一画未求全似,结字俯仰,掷腾跳跃,跌宕起伏,相映成趣,节奏感极强。用笔厚重凝练,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极有韵致。据题款知此书作于1639年,钤其印五方,依次为“南华轩”、“字觉斯”、“西雒王铎”、“宗伯之章”、“王铎之印”。 此作是清咸丰年间大收藏家孙阜昌之旧藏,有其鉴藏 印:“太谷孙近居珍玩印”。 王铎书法以真、行、草名世,从其学书之初便宗二王,13岁始攻《圣教序》,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尝自言:“《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他以王羲之为同姓祖先,常称“临吾家逸少帖”、“临吾家献之帖”,以二王为其书学本源。王铎作此书时48岁,时年李自成入关,河南大饥,饥民多从之,正值兵荒马乱的时代。同年春某日,他又葬次女于孟津。后人看此作行文,顿觉其不胜抚今追昔之感。 同年所作《临王羲之小园子帖》也有此感。王羲之原帖是在“欣喜无喻”的心情下书写的,透露出闲逸雅致的意韵。王铎临作则完全忽视文字内容,满纸狼藉,天花乱坠,特别是数处浓厚的涨墨块。一方面为草书线条增添了极厚重的份量,另方面也看出王铎创作时心情。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别署十樵、痴庵、烟潭渔叟、兰台外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暦二十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享年61岁。王铎在二王一脉笔法中浸淫之深实超过同时代任何书家,较之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远甚。王铎幼承家训,自小便习王羲之书法。他崇尚二王,追求晋韵,同时取法钟繇、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他称:“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他终生遍临“二王”各帖,又兼取各家之长,受米芾狂逸书风影响最为明显。他的用笔,爽利与浑厚糅成一体,以圆转贯其气,骨力刚健,风神自生。酣畅中显沉着,笔力厚实却流贯淋漓,形成纵横跌宕,气势雄强,沉着痛快的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