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640 14-15世纪 喜金刚坛城

喜金刚坛城
拍品信息
LOT号 6640 作品名称 14-15世纪 喜金刚坛城
作者 -- 尺寸 85×67.5cm 创作年代 14-15世纪
估价 1,500,000-2,000,000 成交价 RMB 2,070,000
材质 形制


西藏风格,棉布矿物胶彩
此幅坛城中央为吉祥喜金刚坛城。在藏传佛教中,吉祥喜金刚属无二续,为金刚乘无上瑜珈部五大金刚法之一,分身、语、意、精藏四种赫噜嘠,其身青蓝,八面十六臂四足, 怀抱无我佛母,为无缘大悲与般若空性之化现。喜金刚初为释迦牟尼佛于奥明法界现赫噜嘠身伏魔,应金刚持与无我母之请而亲口宣说。共说广本七十万偈本续暨略本七百五十偈,后由无我母传毗瓦巴,次辗转传至卓弥大译师,续传至萨迦初祖萨千贡噶宁波,后于萨迦派发扬光大,为萨迦派最重要本尊之一,喜金刚传本则包括《喜金刚二品续》、《桑布札续》、《金刚幕续》等三大续。
坛城中央为八瓣莲花日月座,呈圆形,上立吉祥喜金刚八面十六臂四足,根本正面白、右青、左红、上面烟色、余面黑、诸面均三目,露四獠牙、黄发逆坚,顶门以种种金刚杵为饰,十六手均持颅器,右初手持颅器内盛白象,左初手内盛黄地天,以此二手拥佛母,左二手盛青马,三手持白额驴,四手持黄牛,五手持灰驼,六手持红人,七手持青夏啰拔,八手持白额猫,左二手持白水天,左三手持红火天,四手持绿风天,五手持白月天,六手持红日天七手持青阎摩,八手持黄财宝天。诸首各具五枯人首为顶严,五十湿人首为璎珞 六骨饰为荘严,左二足屈,诸足趾附于右二足伸之大腿内侧,以此半跏趺舞姿而住。其怀拥佛母金刚无我母,身青,一面二臂三目、黄发逆坚,右手持钺刀,左持颅器。五枯颅顶严、五十枯颅璎珞,五种骨饰荘严、左足伸,右足屈与父和合,双尊安住于智火炽燃中。坛城中,“甘旃蚌敢棒香朗旦”之八种子字,化光转成八天女,分别为:东方高莉天女,身色黑,右持钺刀,左持卢悉多鱼。南方卓莉天女,红色,右持长腰兆鼓,左持猪。西方培答莉天女,黄色右持龟,左持颅器。北方噶麻莉天女,绿色,右持蛇,左颅器。东北方布嘎西天女,色青,右狮,左斧。东南方夏瓦莉天女,色白,右持比丘,左锡杖。西南方旃陀离天女,青红色,右持轮,左持犁。西北方东比尼天女,种种色,右持金刚杵,左结期克印。一切天女均一面二臂三目,黄发逆坚,裸身五种骨饰壮严,五枯颅顶严,五十枯颅璎珞,以左足伸之半跏趺舞姿立于智火炽燃中。坛城四面均有T形入口,由内而外依次为饰有华丽帷幔的三瓣圆弧拱门、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及拱卫宫殿的摩羯兽。坛城最外层为尸陀林,绘有塔、山、水、火和修行者等,均为八个,守护着内坛;往内为般若烈焰守护轮;再向内依次是充满慈悲力量的金刚轮和纯净无染的莲花轮。坛城外部分别有五部喜金刚、顶髻转轮明王、阎魔敌明王、慧竟明王、莲竟明王、障竟明王、不动明王、欲帝明王等本尊护法,他们负责消除修行者遇到的一切障碍,帮助修行者成就果位。唐卡顶部则是从本坛城相对应的密续的初祖金刚持开始,无我母、毗瓦巴及历代授业师尊。吉祥喜金刚除了具有悲与智和合的象征意义外,从其容貌、手足,以至于服饰、姿态等,莫不充满着丰富独特的深层意涵,不仅表现了异彩纷呈、绚丽璀璨的艺术光芒,更是揭露出深奥隐晦的无上瑜伽密义理的神秘面纱。
此幅唐卡构图严整,主尊位于画幅中央,其余诸尊均是上下、左右对称,并以其背光、台座画分出相同大小的空间,全画构图明晰严整,犹如棋盘,秩序井然,风格十分古朴,体现了早期西藏唐卡艺术的鲜明特点。主尊因是全画中的焦点对象,居于主导地位,故所表现出的形体最大,四周的诸尊则较小。全画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性颜料为主,色彩厚实浓艳,亮丽辉煌。另外,耀眼的金色勾线,也增添了高贵雅致的气息。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构图、图像风格,还是背景与色彩,展现了典型的印度-尼泊尔艺术的风范,也体现出与11-12世纪西藏唐卡风格明显的承继关系。如画面突出中央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匀分布,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主尊及周围的佛像体态优美,造型大方,装饰繁缛,风格典雅,让人感觉一股南亚之风扑面而来;主尊及各尊像身后的马蹄形背光明显继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样式;以朱砂红为主,兼有少许绿色的色彩搭配,亦尽显沉稳厚重、恢宏大气的古典艺术风貌;还有下方供养人及供品场景的设置,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上常见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诸尊法相怖畏庄严,身行曼妙有致,手舞足蹈之间,莫不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辉。在设色、尊像及纹饰三者之间,和谐融洽,浑然一体,彼此辉映,构筑出一幅完美绝轮的明代艺术之绘画佳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地位和价值,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