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757 清早期 黄太湖赏石

黄太湖赏石
拍品信息
LOT号 6757 作品名称 清早期 黄太湖赏石
作者 -- 尺寸 宽19cm;高42cm 创作年代 清早期
估价 500,000-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由于资源稀少、开采不易,“殊难运致”、“运致颇艰”,明清所得太湖石或为太湖周边地区所产,或为宋代遗留,对太湖石的认识也多建立在宋人水平上,明《素园石谱》曰:“片石何状,天然自若,鳞鳞苍窝,背替蛟鲟,一气浑沦,略无严壑,太湖凝精,示我以朴,我思古人,真风眇邈。”清代李渔认为:“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想符。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此石色调蜡黄,表面多褶皱和沟壑,显得十分苍劲、古朴。其形状犹如火炬,下部如火把,上部如喷薄的火焰,中部略呈束腰结构。明代以来,束腰形的赏石,底部逐渐收缩,甚至使底部收缩到与束腰直径相同的地步。这就使有束腰形赏石演变为火炬形。此件赏石便是属于这种情形,而类似的情形在晚明以来的绘画中屡见不鲜。座黄花梨制,随形雕花枝攀岩而上,更添灵动。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迭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唐 白居易《咏太湖石》
幽债垒石 原非得已。不能现身岩下,
与木石居 故以一卷代山 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清 李渔《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