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141 明晚期 戟耳簋式炉

戟耳簋式炉
拍品信息
LOT号 7141 作品名称 明晚期 戟耳簋式炉
作者 -- 尺寸 宽11.5cm 创作年代 明晚期
估价 20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345,000
材质 形制


「芳流四海」款
【形制】 此戟耳炉炉形若梨,耳内近圆。小巧秀雅,盈手可握。铸造精良,文气隽永,虽大器不能及也。戟耳之炉,多为大器,如此小品,万中难求。
【皮色】 杏黄色。金光内蕴,抚之微亮。莹润光泽如久藏之美玉,柔腻可掐若江南之佳人。
【款识】“芳流四海”,取篆书为体作款,规整雅致,铸后修刻。“芳流四海”之意,即为香气远播之像,故嗜品香之士,最宜收藏此佳器。然“芳流四海”亦有标明主人品性亮洁,志存高远之意,故不论品香亦或日常赏玩,均可称上品。
【铜质】 铜质细密,为百炼之精铜,黄亮坠手。叩之,声音佳妙,袅袅悠长。
明代晚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经历了两宋的细腻婉约与元代明初的粗犷大气之后,明晚期的艺术发展兼得此二种风格之所长。尤其在晚明官场腐败不堪之时,许多宦游失意的文人与官员纷纷寄情于物,参与设计和制作大量的生活器具,使得这一时代的许多精美艺术品浸透了浓郁深厚的文人思想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铸造之时,往往遵循参照上古青铜鼎彝之器与两宋名贵陶瓷之造型,因而成为了一座连接两座中国古代艺术品高峰的桥梁。为中国古代艺术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明代晚期众多的艺术品种中,铜炉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史料有载,明代官方铜炉的铸造始于宣德时期,故后世多以“宣德炉”称之。至明代晚期,此一门类之发展已蔚为大观,品种不下百余。西方学者亦认为此为中国艺术品后青铜时代的一场金属文化之文艺复兴。晚明之时,金石考据之风,与典雅生活之气为此时之铜炉铸造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一直影响后世。
铜炉是明代晚期文人生活之必须品,亦是朝夕不可离手之案头清玩。明代晚期嘉兴人李日华在《六研斋三笔》中便有载云:“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自然有清灵之气来集我身,清灵之气集,则世界恶浊之气,亦从此中渐渐消去。”可见香炉对于文人雅士之作用之大。
晚明铜炉之美可略见于三:颜色上,明代晚期铜炉之色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多次的精炼使得金色内敛含蓄,却引人入胜。无论是明代项子京于《宣炉博论》中推崇备至的藏经纸色,蜡茶色,还是枣红色,都让晚明之后的历代藏家欲罢不能。形制上,明代晚期铜炉或脱胎于上古青铜,或来源于两宋佳器,其造型均得长久之考研,凝练隽永,洗尽铅华。高度的抽象与概括使得明代晚期铜炉经得起各种挑剔的审美眼光之考研。款识上,私家款在此时期大行其道,堪称玩赏一乐。在原来单调的年号款的基础上,五花八门的堂号,斋名款层出不穷,可以说每一件堂号款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晚明文人的心血付出,惜大多经历代战乱,典籍离散,其原主多已不可考。
明代晚期铜炉之美,在于其皮色,形制,款识等诸多方面。一座铸造精良,养炼得法之晚明佳器,必可使当今之高士案头添色,于熏熏然间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明代晚期铜炉之妙,在于其高度的与现代实用精神的契合。经过四百余年的时间洗礼,同一时期的艺术品,无论是瓷器,玉器,还是其他杂项,均纷纷脱离了其本来之用途,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存在。而铜炉却是经历了时间的审验之后,仍能为当代人们的生活,发挥其本来用途,实堪古物收藏之绝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