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7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碗
LOT号 | 8007 | 作品名称 |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碗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29.5cm | 创作年代 | 明宣德 |
估价 | 10,000,000-15,000,000 | 成交价 | RMB 12,650,000 | ||
材质 | 形制 | ||||
「大明宣德年制」款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须缴纳保证二百万元人民币,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备注:1.吴赉熙收藏(至1937年); 2.伦敦苏富比1937年5月26日,编号49; 3.Messrs John Sparks,伦敦; 4.L.F.Hay上校收藏(至1939年); 5.伦敦苏富比1939年6月16日,编号77; 6.Peter Boode 收藏; 7.Cunliffe勋爵(1899-1963年)收藏(标签PM89); 8.Bluett & Sons,伦敦,1971年6月14日; 9.F.Gordon Morrill 收藏; 10. Doye,纽约,2003年9月16日,编号91; 11. Eskenazi Ltd,伦敦; 12.瑞士玫茵堂收藏。 出版:1.Daisy Lion-Goldschmidt,《Ming Porcelain》,伦敦,1978年,图54; 2.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655; 3."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2012年,pl.358 。 展览:1."Chinese Bul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东方陶瓷学会,The Arts Council Gallery,伦敦,1953-4,编号79; 2.波士顿美术馆(1971年,借展)。 本品为宣窑青花御瓷之经典代表,其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敦实端庄,胎体厚重坚致,口沿平切,棱角明显,为宣德碗类最奇特者,能与之相当的品类,仅见洒蓝釉暗刻龙纹钵和青花云龙纹钵,皆以厚胎平口著称。其功用文献失载,后世众说纷纭,至今未明。其外壁装饰构图常见于缠枝四季花卉、岁寒三友图、缠枝莲花、缠枝灵芝、双龙赶珠、缠枝牡丹、缠枝莲托八宝、折枝瑞果等纹样,存世数量罕少,约在三十件之内,散见于世界各大收藏机构。 本品器内素面无纹,器外纹样以青花为饰,圈足侧墙以梅花装饰,疏朗别致。胎体厚重,釉质细腻,内施白釉,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六组折枝花果纹,石榴、寿桃、荔枝、柿子、枇杷、葡萄等,寓“多子多寿”之美意。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处绘花朵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此式大碗统一的装饰。其构图疏朗自然,虚实相济,无缠枝纹饰常见繁密局促之虞,笔触细腻,虽见工致却不落于媚弱,在浓淡相抹中独显宣青之豪迈气概,深得水墨神髓。胎釉温润,宝光内蕴,历数百年而风采依旧,与秾美苍妍之青花相得益彰,是为佳瓷之品格。明人张应文《清秘藏》赞誉“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今观此器,前贤评价之高不为虚言。 吴赉熙先生,祖箱广东潮安.1881年生于新加坡。吴先生17岁入读剑桥大学,到34岁取得了7个学位,最高为医学博士。毕业后,在欧洲游历。至辛亥苹命后,经西伯利亚来到北京。回京之后的1929年,吴赉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琉璃厂,请当时古玩行的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手”认为是赝品而拒之门外,“元代无青花”几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最后这对象耳瓶被英国的一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随后英国学者霍布逊(R.Hobson)在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中发现一对从福建华侨吴赉熙手中购得的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专家黄秀纯介绍,这对青花龙云纹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为何流落国外。 文中的纪年款识“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顺帝时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常识:“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几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将这一瓶子定为赝品。或许因无奈,或许因气愤,吴赍熙将这对瓷瓶带到英国,并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Percivsl David)的人。这才有了英国学者霍布逊的新发现。作为英国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学家霍布逊,首先对瓶颈上所书“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一个外国人来改写。霍布逊当即发表文章。然而,霍布逊对元青花的发现基本是束之楼阁。以至于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罐还被定为明代正德年产品(后来改为元代,现藏大维德基金会)。 Peter Boode为一家英国伦敦成立于1930年代的著名古董商,今年流通于市场中并主要于苏富比、佳士得售出的众多明代陶瓷顶级精品皆来源于此,如香港佳士得2013年秋拍中“英国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国瓷器”中,众多拍品来源中,皆由1940年代购自伦敦Peter Boode Antiques。并于此件拍品一同,曾展出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1953-54 年举办“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展览。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秋葵宫妆:成化青花宫盌”专场拍卖中,全场仅推出一件的瓷器,“明成化 青花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以1.4亿港元售出,成为明代瓷器拍卖第二高成交价。这件成化宫碗早年由英国伦敦Peter Boode收藏,后又由Cunliffe勋爵收藏,1981年5月曾经现身过香港苏富比。 英国皇家空军中校The Right Honourable Lord Rolf Cunliffe 肯里夫勋爵(1899-1963年)是上世纪前半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之一。他于1944年从一件汉代的陶罐开始进入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涵括历代陶瓷、青铜器、玉器、鼻烟壶等。出于不凡的艺术品位和眼光,上述的成化宫碗为英国Cunliffe勋爵旧藏3件成化宫碗之一。Cunliffe勋爵1947年以475英镑,从Peter Boode购得3只宫碗。Peter Boode是当时知名东亚艺术古董商,1913年足及远东,于民国早期寻获大量中国艺术品。 格登•莫瑞尔(F.GordonMorrill)为一位美国收藏家,纽约多尔(DoyleNewYork)拍卖行于2003年举办了一场其私人收藏拍卖会,于9月16日举行的格登•莫瑞尔(F.GordonMorrill)所藏中国瓷器和外销瓷专场拍卖中,一件“元青花 四系海水云龙纹扁壶“以583.15万美元成交。 玫茵堂由在菲律宾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尔伯特•裕利在知名古董商仇炎之和艾斯肯纳奇(Eskenazi)的协助下历经50余年而成就。以其艺臻技绝的御制瓷器举世闻名,为史上最精炼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收藏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历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认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国瓷器收藏。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玫茵堂藏瓷可谓私人藏家的个中翘楚,和阿尔弗雷德•克拉克(Alfred Clark)及玻西瓦尔•戴维(Percival David)齐名。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和大维德均系热心中国古瓷收藏的学者,其收藏是除却北京和台北的大型博物馆藏之外最为重要的中国瓷器藏品。 Stephen Zuellig,现年93岁的瑞士商人,出生在菲律宾,与其弟(已于2009年离世)Gilbert苦心经营60载,将他们父亲在马尼拉创立的商行发扬光大。今天的Zuellig集团是亚洲领先的医疗服务及药品提供商,并且是该这一地区最大的农业综合企业,年营业额达120亿美元。这个集团的大部分现在仍然为家族所有,为这对兄弟创造了可观财富。兄弟二人选择艺术品,有三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来自仇炎之的建议:作品的珍稀程度、纹饰的质量以及作品的品相。作为基本规则,尤其清代的作品,花瓶要比实用主义的杯碗优先考虑,平盘则是最次要最不理想的对象。当然不只Zuellig兄弟遵循这些基本规则,但据说他们在施行这些标准方面格外严苛。一件作品不光要稀有,具有重要性,购买的每件作品还必须具备吸引他们的美学魅力。另一位Eskenazi先生亦为玫茵堂的点播者之一。在25年的时间中,他为Zuellig兄弟购得超过160件藏品。最终成就了玫茵堂在世界的中国古典陶瓷收藏史上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