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1 明 铜鎏金真武大帝像
LOT号 | 8011 | 作品名称 | 明 铜鎏金真武大帝像 | ||
作者 | -- | 尺寸 | 高53cm | 创作年代 | 明 |
估价 | 1,800,000-2,200,000 | 成交价 | RMB 2,990,000 | ||
材质 | 形制 | ||||
拍卖:纽约拍卖行,1999.03.22,Lot82,在道教神系的长期历史发展中,由于特定的政治历史需求,出现过数字被不断抬高神格的神,真武大帝便为其一。初为星宿身,名玄武,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召玄武而奔属”。至宋元明三代,神格不断提升。北宋时,为避圣祖名讳,改称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自元大德七年(1303)敕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祗。明代则为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 真武大帝的造像有文、武两种不同的形象,造型颇为相近,都是身着龙袍,金甲玉带,披发跣足。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文身相容和煦,而武身仪态威严;二是文身仅露胸前铠甲,武身则身披甲胄披肩,胸部及腿部的铠甲显露无遗;三是手中持物不同,文身持书册,武身执宝剑。依此特征,此像属武身塑像。 此尊真武大帝额宽颐丰,双目低垂,神态宁静;披发跣足,颌下留有长髯,这是其造像的特征之一。胸护铠甲,表示主掌兵戈之事,司权收服邪魔;外罩长袍,衣缘雕饰如意云纹,写实流畅,腰围玉带;右手持长剑,左手风空二指相捻成环,垂脚正襟危坐。元明两代,中原地区造像技艺更加成熟,尤其是道教造像,在原有的中原造像基础之上,吸收了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技巧,使造像比例更为精准,做工更为精细,更具神韵,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具像化的造像风格。此尊造像铸造工艺精良,通体鎏金光灿,流露出高于凡人的神韵,为明代真武大帝信仰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殊为难得。 真武大帝塑像在民间的广泛铸造与明永乐帝有重要关系,他自诩为真武飞升五百岁之后的再生之身,对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别奉行。据学者研究分析,因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天下,起事北方,按照道教“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北方的守护神是真武大帝,自然以真武大帝作为自己的保护神最为适宜。明成祖从起兵时起,就不时借机显示得到了真武大帝的佑助。在此后长达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明成祖常以真武大帝暗中相助来激励士气,在军中时时打出有“真武”字样的旗帜,使建文帝的将士也误以为真武大帝在佑助明成祖。这既对明成祖的将士起到激励作用,又对建文帝的将士造成了心理上的威慑。明成祖以八百人起兵,在靖难之役中经常能转危为安,并最终夺取皇位,这种心理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夺得帝位后,为强化君权神授的统治合法性和顺承天意的得位正当性,朱棣“北建紫禁城,南兴武当山”,一北一南,风格迥异,目的不同。紫禁城是帝王宫室,必须方正规整,威严肃穆。而武当山是神仙居处,自当随形就势,宛自天成。武当山大兴土木建成了两万多间宫观,建筑规模竟是紫禁城的十倍还多。 为酬真武神佑,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大臣督军大规模夫大规模营建真武本山武当山宫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加之,据《太和山志》记载,“武当”意为“(此山)非真武不足当之”。游方道士张三丰在元末明初闻名,被武当派武术尊为开山师祖。相传张三丰十分崇拜真武,并为武当道众们留下了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这也是促使朱棣下定决心大修武当的原因之一,并将它建成朱明王朝的皇室家庙。 成祖不仅对真武大帝的崇奉更是优礼有加,并且隆重加封真武大帝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以真武大帝为护国大神,又于永乐十三年1415命在北京另建真武庙崇祀真武。其《御制真武庙碑》上书有“……顾惟北京天下之都会,乃神常翊相予于艰难之地,岂可无庙宇为神攸栖,与臣民祝祈倚庇之所?遂差吉创建崇殿修庑,……神灵感孚来游来止。”可见明成祖将真武视作他继承大统并迁都北京的保护神。故此,在京师建真武庙,御用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亦是全都建有真武庙。庙中供奉真武大帝塑像,左右两旁塑龟蛇二将,以彰显真武大帝之神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故宫后部御花园的中心,紫禁城内的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殿内即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塑像。传说这尊真武大帝的面相是以明成祖的样貌为摹本塑造的,守护着紫禁城建筑免于火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