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郭沫若 1963年作 致孙诒让行书 立轴
LOT号 | 0517 | 作品名称 | 郭沫若 1963年作 致孙诒让行书 立轴 | ||
作者 | 郭沫若 | 尺寸 | 136×68cm | 创作年代 | 1963年作 |
估价 | 1,200,000-1,8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启后承先一巨儒,团间咸赖有新疏。创通甲骨推先辈,摩抚钟彝见远模。玉海汪洋藏日月,籀庼静穆述诗书。不因孟氏轻禽兽,闲话名经歌坦途。孙诒让先生为晚近乾嘉学派巨子。今年为其诞生一百一十五周年,书此为纪念。一九六三年春,郭沫若。 印文:郭沫若 此书作于1963年,是郭沫若为纪念前辈学者孙诒让之诞辰115周年所作。郭沫若在诗文中综述了孙诒让的治学成绩,表达了对于这位晚清大儒的赞美与敬仰。孙诒让是一位承前启后、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涉及经学、史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在甲骨文方面,直接开启了郭沫若的研究方向。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孙诒让在1904年时撰写的《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本考释甲骨文的研究著作,他对殷墟龟甲学术价值的认识,早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诸大家。郭沫若是在1928年时接触甲骨文,当时他对甲骨文还一字不识,孙诒让等人的著作均为其启蒙读物,在经过了两年的探索后,郭沫若完成了《甲骨文字研究》等篇章,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郭沫若对孙诒让非常敬仰,曾评价曰:“孙诒让为近世一大学人,周礼义疏可称渊博,其金文研究成绩最大,甲骨文研究亦为开山,王国维深受其影响者也。”在1964年时郭沫若还专程至孙诒让的故乡瑞安参观其藏书楼——玉海楼,并留下题字:“甲骨文字之学创始于孙仲容,继之者为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由此可见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郭沫若的书法早年习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线条朴茂,结构宽博,后来随着在史学研究范畴的深入,他开始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笔意融入书法的结构用笔中,形成一种朴拙古茂、跌宕起伏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在20世纪60年代时达到成熟期,从此书中颇可见之。此作中,章法平稳,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映;笔线圆劲秀逸,平淡古朴,运用自如,看似平实,却笔笔饱含韧性,刚与柔、曲与直、方与圆、枯与湿、白与黑、虚与实,诸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竭尽变化;结体从容舒展,圆中寓方,曲中求直,参差错落,跌宕纵横,强化了汉字的造型功能却不失严密的规范。整幅一气呵成,神采奕奕,气韵生动,是一幅承载了郭沫若的深厚情谊,融入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抒写了内心情志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