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577 清代乾隆32年(公元1767年) 如意馆制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与普贤 立轴

如意馆制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与普贤
拍品信息
LOT号 7577 作品名称 清代乾隆32年(公元1767年) 如意馆制 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文殊与普贤 立轴
作者 -- 尺寸 201×111.5cm×3 创作年代 清代乾隆32年(公元1767年)
估价 5,800,000-8,800,000 成交价 RMB 8,625,000
材质 重彩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出版:《中国佛教寺庙宝藏-散华聚念》(应真藏,2014年)18-29页。

释迦三尊,意义同于「华严三圣」。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称其为大日如来)。三尊,乃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种形式。大乘佛教认为每位如来皆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渡化众生。例如西方净土的西方三圣、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等组合。
主尊毗卢遮那佛理、智兼备。文殊菩萨主智门,普贤菩萨主理门,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显示理智涉入胎藏界曼陀之意。三圣以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然因果超越言语思想。华严经中,以佛果不可说,故以文殊、普贤为主说。
主尊毗卢遮那佛,持说法手印,结跏趺坐于大莲花台上,八角型台为下,层层相迭,每层都用了花饰、珠串连起,红绿相间。台中央有一大白莲,莲下方有一长方型帖,帖里写法华经十九品中的方便品。主尊如来脸像慈悦、庄严,中性相带须,背有二大圆光,一大一小,矿物彩设色,外袍主红,内衬满绿,红袍绘饰团花,胸前有一卍字,可知应是正中央的毗卢遮那佛。
左幅是文殊师利菩萨,明显特征有二:一是坐骑狮子;二是双枝莲花上有经书。文殊结珈趺坐于翠绿大莲花上,高发冠,脸部慈善喜悦,中性相带须,双结发辫垂肩,饰以白丝带。坐骑深绿狮,张口怒目,四足蹄白爪尖利,踏于四朵莲上。画幅左下角开窗,帖中楷书铭写「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七日,如意馆制,释迦三圣图」。
右幅普贤菩萨特征亦有二:一为坐骑六牙大白象;二为双手持盛开莲花。华丽高发冠,串珠满布,发结白丝带,披结飘逸,普贤大士结跏趺坐于黄色大莲花上,六牙大白象的头胸及背上皆有皮鞍,鼻卷一粉红饱满莲花,四足亦踏莲花。画幅右下角开窗帖以楷书铭记:「钦赐 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 」。
乾隆朝(公元1736年~1796年),共六十年,乾隆则生于(公元1711~1799年)。乾隆三十二年时,皇帝正值五十六岁,正处于极盛之世,内无忧,外无患,国库空前富足,兴寺庙、修宫院,所以许多佛教经典之物,都在乾隆盛世下产生。直至此时,众多出版品和世界各国美术馆中仍可一探,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能为历代之冠。
如意馆初创于康熙皇帝(1692年),当时主要研究西方社会的科技成果,建成后为清皇室专供绘画的机构。如意馆设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洞天深处」之东北,内有四大匠,即画匠、玉匠、牙匠、裱匠,也称之承差、官匠。但当时宫廷画院与如意馆各有所属,是后来在乾隆皇帝的调剂下,成为相辅相成的单位。乾隆二十七年时,著名的宫廷画作品统一归如意馆管理,画师则首推洋臣郎世宁,也有其他圣手画师如禹之鼎,焦秉贞,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艾启蒙及丁观鹏等。在乾隆皇帝的特许及关爱下,宫廷画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
由乾隆皇帝授命绘制的画师作品主要题材,一为宫廷生活,二为皇帝后妃、皇子肖像,三为佛教相关题材,四为乾隆所收藏之铜器、瓷器、文玩写真,另有爱驹写生等。按习惯及规定,在写真皇室肖像时是不署画师款名的,此外,受命承造之唐卡、佛画上也都不署上画师之名,以表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