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6563 1983年作 何道洪 笠竹套组 (五件)

何道洪 笠竹套组
拍品信息
LOT号 6563 作品名称 1983年作 何道洪 笠竹套组 (五件)
作者 -- 尺寸 尺寸不一 创作年代 1983年作
估价 600,000-900,000 成交价 RMB 1,104,000
材质 形制


底款:道洪
盖款:道洪
把款:何、道洪
铭文:何道洪新作,制于癸亥年初夏。
参考:1.《珍壶藻鉴—何道洪紫砂艺术雅赏》P65,唐人工艺出版社。
2.《紫砂风云—居人堂紫砂宝典》P168,千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3.《壶锦》P78,锦峰公司出版,1985年。
说明:lot6560-6569为同一藏家提供。
何道洪的紫砂创作之路走得很正很稳,师承著名艺人王寅春、裴石民,又不断自我训练。但当自己的作品如许多紫砂知名艺人一样,具有细腻精致风格的时候,何道洪反而更加沉静下来,他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紫砂求新求变的方向在哪里?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他发现紫砂不仅仅应该是精巧灵秀、古朴典雅的,还应该是豪放、遒劲的。但是要做出这样的转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道洪艰苦地寻找着、探索着,“何氏风格”在他的脑中也逐渐由模糊变得明朗起来。尤其是他作品中的“松竹梅”形象,以敦厚、力感为“神韵、气质、艺趣”的“何氏风格”深得藏家青睐。他的作品或稳重大度、制式严谨,却又妙法自然、浑然天成,更井然有序、一丝不苟。
此套双色笠竹壶,题材取自常见的竹子,而竹子也是紫砂传统题材之一。竹,经冬不凋,故岁寒三友,竹居其一。竹,滋生易,成长快,古人喻子孙众多。竹谱:“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严陆。”《尔雅》:“东南之美者,都会会稽之竹箭焉。”《花镜》:“竹,乃植物也,随在有之。但质与草木异,其形色大小不同。”古人爱竹,以竹之空,比君子坦荡;以竹之直,比君子刚正;以竹之节,似君子节操。竹立根破岩,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喻为高风亮节的君子。
宜兴地区,竹海众多,是竹的故乡,故而何道洪创作此壶时以竹抒情,以竹入壶,兼刻并塑,所作所刻,都颂竹之品格,赞竹之劲节,形色情状,生聚荣枯,曲尽生意,妙合天成。
【笔架】 亦称笔搁,汉族传统文房用具,放在案头,用来架笔的工具。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多样,有铜、瓷、石等,其形多为山形。到了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
【镇纸】所谓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水注】原名砚滴,文房用具,滴水于砚的器具,故名。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宋、元时较为盛行,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为丰富,器形有方、圆、立瓜、卧瓜、双桃、莲房、蒂叶、茄壶、牧童、卧牛飞蟾诸式,器身附流和小孔。明代以景德镇窑制品为佳,器形有桃注飞石榴注、双瓜注飞双鸳注等。
【洒水壶】用于在作画时将水分均匀的洒于宣纸之上。
【调色盒】也叫颜料盒,是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调色的用具。
【臂搁】俗称手枕。用毛笔书写时用以搁置腕臂者。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始见于明,器形有圆球形、梅花筒形、鼓形等多种。器身常有青花缠枝莲纹、栀子花或青花地白缠枝莲纹为饰。清代继续烧造,器型略有变化,品种更加丰富,有仿哥釉、粉青釉、天蓝釉等多种。以雍正、乾隆时制品为最佳,在当时称为“花囊”。
【砚台】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墨床】又称墨架、墨台,汉族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是中国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墨床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
【笔洗】是一种汉族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各种笔洗中,最常见的是瓷笔洗。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印盒】亦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为最佳。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紫砂文具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当时的做壶高手陈仲美就是擅长制作香盒、辟邪、镇纸等文房雅玩的行家。清初的陈鸣远雕镂兼长,是制作文房用具的高人,以后也出现了很多制作文房用具的能人。
近现代紫砂行业中,一些名人也制作了许多紫砂文房用具,如顾景舟曾经做过莲蓬水盂和天鹅水盂等;蒋蓉是擅长制作仿真雕塑器的高手,如曾制作出双龙戏珠砚台、松鼠松段笔筒、竹节竹叶笔筒、圆角线印泥盒、三友三用文具、莲藕笔架、茄子水盂、蛤蟆葡萄水盂、枇杷笔架等几十个品种。
而当代花货高手汪寅仙制作的紫砂文具更是别具一格。1976年,汪寅仙设计制作了十二头鱼形文具,设计时还曾与徐秀棠进行过合作,据汪老师回忆,当时他们所在的研究社会要求技术人员做一些创新型的紫砂作品,这套文具便是那时的产物。1978年,同类作品在北京参加展览过后,也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而此套《十二头鱼形文具》也是汪寅仙制作的精品,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那一套仅在泥料颜色上略有差别。
此套文具包含笔架、镇纸、砚台、墨床、印盒、臂搁、水注、笔洗、花插、笔筒、喷水壶及调色盒共计十二件,设计时力图在作品中表现紫砂泥料的种种技艺及装饰手法。如墨床中的镂空元素、笔筒中不同泥色的结合以及印盒中的银丝镶嵌等等,其中臂搁中的鱼眼部分还可以转动,可谓栩栩如生。之所以用“鱼”来作为整套作品的核心元素,实为以游鱼永不止步的勤奋来比喻画家的笔耕不辍。
汪寅仙曾说:“古人云壶中有乾坤,紫砂泥的可塑性赋予我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紫砂壶艺的继承相对容易,创新则需要开放性的美学体验,需要现代设计理念的滋养。在我看来,现代的设计理念核心在思想和创作的自由,造型设计是思维的战斗,我将现代的设计理念融进花货造型,使花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文具的制作与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上也是同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