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0 张瑞图 行草唐人诗 立轴
LOT号 | 16050 | 作品名称 | 张瑞图 行草唐人诗 立轴 | ||
作者 | 张瑞图 | 尺寸 | 258×50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4,000,000-6,000,000 | 成交价 | RMB 9,430,000 | ||
材质 | 水墨绢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荆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瑞图。 钤印:张瑞图印、大学士章 徐邦达边跋:张二水以方折行笔,别开风貌,与当时齐名邢子愿、董思翁、米友石迥然不同。此轴流畅之至,应为晚年真迹无疑。癸酉(1993年)夏徐邦达。钤印:徐邦达印 鉴藏印:我家欢喜 说明:“我家欢喜”为著名藏家姚仲康先生收藏章。姚仲康是山西省永济市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入伍。历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副局长、局长、总参某部副部长等职。 独标气骨 自是不朽 “夫洁身以全名者,曲士之所易;濡迹以救世者,圣贤之所难也”。对于张瑞图书魏忠贤西湖生祠碑文被列入阉党一事,林欲楫《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有如上驳斥。虽然,林欲楫为张瑞图表弟,所撰之文或有偏袒之处,然而史书所载之事,当时之人犹不可断其是非功过,更何谈后人之妄加评说。我们不奢论公允,只是希望在人写的历史中,看到一丝光亮。梁章巨《浪迹丛谈》言:“古近名士褒贬人物,笔之于书,彼此传闻失实,使正人被诬,不胜枚举,然无关大节犹可也,若妄肆讥评,则大为不可”。若张瑞图大节有亏,何以全身而退?若其有贪墨状有行污秽事,却又家徒四壁?作为一代书家的张瑞图,在明末书坛一反二王帖学负面性的熟媚之风,引领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等等以新奇的形式来表达对艺术的理解和诉求。张瑞图的创新性在于其以率意而为、跌宕起伏的章法、奇崛变化的结体、爽利强劲的线条以及撼人心魄的气势直击人内心残存的柔弱,唤起血脉贲张的动力。所以,张二水在书法,尤其是草书上的成就,是以一种以标新立异的革命精神为积淀的升华,是以巨幅创作为形式的宣泄,是一种以探索自我个性生命的激昂文字。 由徐邦达先生鉴定为晚年真迹、姚仲康先生收藏的此件张二水《行草唐人诗》,尺幅巨大,气势撼人。以全国各地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所藏作品为据,直幅立轴两米以上楷、行书作品共六件,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楷西园雅集轴》(240×74cm),辽宁省博物馆藏《行书五律诗》(202×52cm)、《行书唐诗》(231.5×53.5cm),沈阳故宫博物院藏《行草书五律诗》(240×54cm),四川省博物馆藏《行书七律诗》(243.7×51.7 cm),湖北省博物馆藏《行书七律诗》(252.2×50.8cm);日本広津云仙所编《张瑞图の书法》所列世界各地公私藏两米以上直幅立轴数十件,而类似此件两行写就草书气魄宏大且点画精妙者,似不可比拟。是幅草书,首二字“荆门”落笔即见豪迈,“中”字竖笔伸长纵势,这也是张瑞图以横向结字和纵向取势的典型写法,“断楚江开碧”几字折转互用,玉断金声,“水东流至此回”数字盘环映带,一气呵成;“两岸”行笔稳健,做此行收势,“青山相对出”,又折转分明,斩钉截铁。“孤”字再起笔,“帆一片日边”又激情勃发,长戈一挥,“来”字舒展得宜,于通篇做结,神完气足。 虽然书法的风格是一个整体的审视,为了说明的便利,我们分为整体风格和款识来判定本幅张瑞图《行草唐人诗》的创作年代。依据作品风格辨识,此轴应为张瑞图天启末年至崇祯三年之间所作,时张瑞图58岁至61岁,徐邦老晚年之作一说不可置疑。张瑞图自谓“余于草书, 亦少知使转而已, 情性终不近也”,其痛快凛冽的之劲锐和方折用笔比较明显的时期主要体现在天启年间(1621-1627),因为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张瑞图27岁创作了其最早的行书作品《草书杜甫渼波行诗卷》后,直到25年之后,才见到天启元年(1621)创作的数件行草书作品,期间只有小楷作品,没有行草书作品行世。我们把天启元年至崇祯元年(1628)这一时期他个人风格比较明显并逐渐固定的时期视为张瑞图书法创作的成熟期。这个时期作品以《韩魏公黄州诗后卷》、《后赤壁赋卷)(天启六年,1626)等即为代表,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如刘恒先生评价《后赤壁赋》所言“此卷笔力劲健,转折尖锐,通篇如急风骤雨,一贯而下。”然而,一个书家不可能是单一的笔法进行创作,“有折无转”的尖利用笔对于张瑞图来说也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的、模糊性的认识,即使在天启年间,如天启元年的《行草感辽事作诗赋》、天启二年的《草书五言诗卷》、《草书异石诗卷》、天启五年的《言志诗卷》等等作品都体现出折转兼备的特点,更不要说张瑞图经过天启五、六年归家之时,应酬太多,其书极端转折之后于天启七年做出了调整,如写于本年的《杜甫饮中八仙歌试卷》(图一)所能见到的是,其“三角形”的折角已经不多见,横折的角度大多在90°左右,方圆互用,折转自如。类似还如《张瑞图の书法》第17图《赋笔多崔瑗》轴(広津云仙定为58岁所作)(图二);写于本年,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行草欧阳修醉翁亭记卷》(图三);江西省博物馆所藏的《行书五律诗》等等,但这种调整到了崇祯四年(1631)的《李白月下独酌诗卷》似乎又取消了方圆转折的界限,有矫枉过正之嫌,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依据款识,此轴虽仅落“瑞图”二字,对比张瑞图带有明确纪年的数件作品,更准确的厘定其创作年代。张瑞图款识中落为“瑞图”款为以下两种基本类型,以“瑞”字为例,其一如图左“瑞”字为左右结构,其二图右“端”部“山”字头上移,形成整体的上下结构;相应的以 “图”字为例,其形体变化,早年上窄下宽,晚年趋于方形,以“瑞”字为基准的两种基本类型即使在同一年间也间杂使用,不是张瑞图作品分期的准确定位。但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落款形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这就给我们判定做出了提示。 因本幅“瑞”字为上下结构,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此种落款形式。对比研究之下,与本幅“瑞图”落款风格相似的且有明确纪年的见于张瑞图天启五年(乙丑,1625)到一直到崇祯三年(庚午,1630)之间,即以“果亭山人”为号时期。张瑞图书法作品中带有年款的作品集中在手卷类、册页类作品,而条幅,中堂中有年款的很少,依据《张瑞图墨迹大观》、《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张瑞图の书法》提供的仅有数件行草书有年款的作品(三书中作品有重叠)。张瑞图行草书作品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五年使用“瑞图”、“芥子居士”、“张长公”等几种。天启五年(1625)到崇祯三年(庚午,1630)张瑞图61岁时,一直使用“果亭山人”这个名号。从崇祯六年(癸酉,1633),开始使用“白毫庵”这个名号。依据年谱,天启四年(1624),张瑞图返回福建老家,两年后即天启六年(丙寅,1626)北上接任礼部右侍郎,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下旬,张瑞图经第十一次疏请求去,衣锦还乡。然而,归隐半年不足,刚刚欢度60大寿的张瑞图,便遭崇祯皇帝强加入罪,削职为民。由于其终生清廉俭朴,即使拜相期间,府邸也未曾壮观,只是不在京为官回家修缮翻新而已,其用“果亭山人”之号即为天启四年重修旧家之后,在他故居不远有南北两条溪水自西横流,汇注于东面的洼地,称为“东湖”,湖中有“莲花屿”小岛;“东湖”西滨原傍白马山,张瑞图在此小山北的“白毫庵”古寺之南,自建一个小小的“果亭”,即“果亭山人”之由来。张瑞图曾自作诗为“孤屿池深春涨满,小兰花润午晴初。新作茅亭膝仅容,盈盈一水断行踪。波心不去莲花岛,墙角特来金粟峰。白露蒹葭秋色远,青山桑柘晚烟重”。诗中之“新作茅亭”即为“果亭”,张瑞图所作书画合璧(三页)(图五),如图落款之“瑞图”与本幅落款之“瑞图”形式殊为一致,然不确定的是册页不知为重修旧居之后所书或是崇祯元年归隐之后触景生情书写旧句所为。而书于天启七年的《行草欧阳修醉翁亭记卷》(图三)落“果亭山人瑞图”之“瑞图”从风格的比较来看,更能准确的判定时间的一致性,还有広津云仙定为张瑞图58岁(天启七年)所作《赋笔多崔瑗》轴,也与本幅款书“瑞图”如出一辙。即使本年中“瑞图”款中“瑞”在书写中以左右结构形式出现时,根据有些学者研究,“图”字由早期的多呈上收下放即上窄下宽的式样,且有横向的趋向,在此时期慢慢地变成方形,例如其本年创作的《行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册》(图六)中的款识。还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写于崇祯元年(1628)《行楷米芾西园雅集图记轴》(图七)的题识。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瑞图”之“瑞”尽管有保持上下结构之形式,但,其中“而”部分开始作减笔,不再写“丿”画,如本年所书《行草苏轼赤壁怀古词卷》之款识。所以,此轴若依据“瑞图”二字之款识而言,断为天启丁卯或为崇祯元年之作应无疑虑。 “我家欢喜”长方朱文印为著名藏家姚仲康先生收藏章。姚仲康是山西省永济市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入伍。历任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副局长、局长、总参某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建立之后,一批有较高文化修养和艺术赏鉴力的高级干部形成颇具规模的收藏群体,成为半个世纪来书画文物的收藏重镇。他们在政务之余,节衣缩食购藏自己偏好的文物,如专收清代学者书法的小莽苍苍斋主人田家英、专收齐白石作品的罗隆基。另有邓拓、李一氓、夏衍、陈英、孙大光、姚仲康等人皆是以富藏书画著称。他们相互之间颇具交谊,闲暇之时三五雅聚,出示自己的收藏供老友赏鉴,更有以藏品互相交换以丰富各自的收藏品目,一时蔚为雅事。本幅张瑞图《行草唐人诗》轴即为姚仲康先生所藏。 《华安县志》历代诗文选辑中收录清代进士郑亦邹《洪石秋子传》对其有详尽的介绍。了解洪思对于黄道周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来的黄漳浦集,绝大部分是根据洪思收集的材料编写的。 张瑞图在崇祯五年(壬申,即1632年),时年63岁,写下了这幅《真率斋铭》以自省,原因是他在59岁时因“逆案”(即魏忠贤生祠在杭州西湖建成,张瑞图为其书碑)而致仕归家第四个年头。在这四年里,张瑞图一直居住在福建老家晋江反省自己,同时又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并写下了这篇《真率斋铭》以自省:“虚斋之中,不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有酒则酌,无酒则止。清茶一啜,好香一炷。不谈是非,不言官事。闲论古今,静玩山水。冷淡家风,林泉兴致。道义之交,如斯而已。壬申(1632年)中秋,白毫庵居士瑞图。” 这篇《真率斋铭》应当是出自于张瑞图晚年的真性情作品之一,全篇用笔多为侧锋,锐利方硬,大小错杂,奇姿百态,为张氏晚年精心之作之一。 张瑞图书法取自钟繇小楷,遍学苏轼书法,晚年独出新意。他善用笔锋,落笔矫健,奇倔劲力,其书法在晚明具独特的风格,识者自当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