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8101 15世纪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拍品信息
LOT号 8101 作品名称 15世纪 阿弥陀佛
作者 -- 尺寸 高51cm 创作年代 15世纪
估价 1,0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出版:《A.J Speelman Buddhist Works Of Art》 1998年 编号11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夹纻金漆

来源:英国A.J Speelman 旧藏

此尊造像面如满月,肉髻高隆,广颡丰颊,修眉垂目,双耳及肩,薄唇微阖。身着袈裟袒右襟,双手结禅定印,肩臂腿腹处,衣纹褶皱、转折起伏,自然流畅,属典型明初宫廷造像风格。漆层斑驳处露出金身,佛光璀璨庄严,严慈静穆,相好具足
夹纻亦作“夹纾”、“挟”、“干漆夹”,即古书中所称“内脱法”,为佛造像技法之一,其法用生漆涂刷,漆干后用生漆糊上第一层麻布,干燥后糊第二层,反复多次。待生漆麻布晾干坚硬后掏出泥胎,揭下生漆麻布硬片,按原位再次糊牢。底嵌上木板,再用生漆麻布封住即成。因此夹纻造像又有“脱空像”之称,属漆器工艺当中的难度较高之做法。盖此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世人称为“行像”。夹纻造像工艺萌芽于战国,兴盛于隋唐,张鹜《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象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宋代《太平广记》、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均有记载。元代称生漆夹纻像为抟丸或脱活,与前代之夹不同,此时“脱胎夹纻”取代了前代之“木胎夹纻”。然夹纻佛像存世体大者罕见,又因质轻,便于携运,早期之脱胎夹纻佛像大都为人搜罗而去,流落国外,偶一所见,即属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