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3769 尹朝阳 2003年作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
拍品信息
LOT号 3769 作品名称 尹朝阳 2003年作 天安门广场
作者 尹朝阳 尺寸 280×140cm×3 创作年代 2003年作
估价 2,200,000-3,200,000 成交价 RMB 2,242,500
材质 布面油画 形制
出版
《尹朝阳 1997-2007》图版 东八时区 2008年版
《巨匠——中国当代艺术的十个个案》P90-91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版

当代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类变性往往要超出艺术表达本身的能力,尤其是当人们试图一成不变地去把握它们时。因此,艺术家在自身的图像编码中多少承载了时代的更迭,纵然有些显然,有些淡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潮流之后涌现出一批艺术新人,人们习惯称之为“后生代”。与稍早于他们、最早关乎青春主题的“新生代”不同,他们大多出生于七十年代前后,既没有受到文革冲击的经历,亦没有上山下乡的遭遇,却极少有机会仰赖于体制去进行艺术创作,抑或可以说,他们在毕业之后,便要面临如何聊以生存的问题。相比于前者,他们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繁缛的传统负担,却置身于改革开放以来“被拆解”的原有社会语境中:理智的反思与批判取代了以往对于政治崇拜的宗教性狂热,对于个人利益的追逐放任了价值判断的多元趋向。因此,如果说刘小东一代所延续的是对社会及生活日常性的反讽和无聊趣味,那么“后生代”在九十年代后期则关注且擅长表达更为直观的生存体验与细微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伤痛从视觉维度中蔓延开来。

在这方面,尹朝阳似乎打开了这一代人青春伤感的通道。他奠定了这一情感特征的抒情主题,并凭借于此在二十世纪末期的写实主义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尹朝阳一直焦灼于创作需求与生存现实的内部冲突,却无疑使其释放出一股巨大的精神张力。当对于英雄主义的个人价值需求与那个也已消逝的英雄主义时代无法调和、共生时,这种无从弥补的激烈冲突便逐渐演化为尹朝阳的“乌托邦”系列(2003至2007年)。他将毛泽东时代的旧有意识形态表征转化为自我创造的符号,并赋予其多义的所指意涵。而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震撼的便是“天安门广场”形象的可视化表述。

“天安门”作为某种政治魅力的代表贯穿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图像符码之中,并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不断生发出新的内涵。在“乌托邦”系列中,尹朝阳所要构建的是一种高度敏感而又紧张的情境:天安门或天安门广场成为画面中无处不在人群的“公共聚集地”,天安门似乎散发着某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人们背对画面奔走于它,在里希特式的视觉营造效果之下,更流露出鬼魅无比的气息。创作于2003年的《天安门广场》组画在尹朝阳“乌托邦”系列中极为特殊,也是基于“天安门”视觉母题并于左右两幅红旗加以“修饰”的仅有两件作品中的一件。画中将天安门的建筑正立面作为视觉焦点,并横向延伸于画面构图超出三分之一的部位,从而不仅衔接了表现为深沈的夕阳之下的暗红色天空和偌大并不断呈外延趋势的广场,同时也将其自身疏离为一个平面化的存在。显然,对于“天安门”,尹朝阳没有“戏谑”,不存“玩世”,更不会偏执于“破坏”的意趣,更不是完全地解构其作为一个“精神象征”的形象,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真切的历史物态,一种任何怀揣英雄主义情结之人都无比向往的地方。只是,当人们游走于广场之上时,已然远远无法完成一种明确的政治介入和狂热拥护,却转而成为一群精神恍惚的游离者,他们难辨方向,却依然持续着无意识的习惯性前行,恐慌而又不失纠结。而红旗飘动的方向似乎是在暗示一种“西风压倒东风”的全球化语境下,即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所带来的信仰和价值导向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