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2 沈周 1490年作 七段景册 册页 (八开)
LOT号 | 4042 | 作品名称 | 沈周 1490年作 七段景册 册页 (八开) | ||
作者 | 沈周 | 尺寸 | 37×32cm×8 | 创作年代 | 1490年作 |
估价 | 6,800,000-8,8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册页 | ||
出版: 1.《明沈石田山水册》珂罗版单行本,神州国光社,民国元年(1911)。 2.《明代沈周 唐寅 文徵明 仇英四大家书画集》,第5-8页(选四页),国立历史博物馆,1984年。 3.《吴门画派》,第70-73页(选四页),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85年。 4.《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上卷),第247页(选一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著录: 1.《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沈周》,第91、240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2.《中国名画家全集 沈周》,第116-11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P95-9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4.《吴文化讲坛 吴地绘画》,古吴轩出版社。 5.《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吴门画派看沈周》。 6.《荣宝斋》2013年第4期《明代沈周花鸟画浅析》,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7.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8.赵天一《中国古典意向史论》,西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9.杨勇《两宋画院教育研究》,上海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0.施锜《形似与非形似:西方人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绘画》,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博士论文。 11.姜斐斐《文徵明的山水世界》,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2.韩正鑫《试论明清文人画向当代院体画转变的必然性》,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3.高扬《渐江与萧云从山水画山石结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4.曹志林《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5.单国霖《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东方早报》2012年12月24日第4版。 16.汪涤《体制与规训之外——明代苏州文人的绘画教育》,《美育学刊》2 012年第3期。 17.《沈周论艺选录》,《中华书画家》2013年第8期P20,中央文史研究院主办。刊载:《新艺林》1969年第一卷,台湾新艺林杂志社。 签条: 1.沈石田七叚景妙品。 2.沈启南七叚景妙品。高詹事旧藏九段景册,为石翁暇时适意所作,故精湛无比,海内争相购求。事载《消夏录》。仆于京口潘氏家见此七帧,纸幅小大虽一,而石老之用意则同于九段景,亦非信手而作,惜未遇江村为憾。莲巢希宝之,沅识。 题识: 1.灯下写成。沈周。钤印:启南 2.树根稳坐似盘石,江送轻波足下斜。静倚钓竿看落鹜,不知天池有何涯。周。钤印:石田 3.四月九日薄暮,登千人座归舟纪游,沈周。钤印:启南 4.长洲沈周。钤印:石田 5.长洲沈周。钤印:启南 6.黄子久□□□□生动□□,独割余于此幅,颇□其似。周。钤印:启南 7.弘治庚戌(1490年)九月,仿陆天游小景于静观阁,石田老人。钤印:白石翁 画家自跋: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从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所谓多不可灭,少不可踰,真薄有所得,将求同志者一证可否?适匏翁太史过我,因以质之,翁谓烟霞境界,曲尽无遗。昔李澄叟自幼观湘中山水,长游三峡夔门,故水陆尽得其态。久久然,后自觉其画之有力,余于此册亦然。因识岁月,以见一段苦心,非漫焉涂抹者。太史欲持去,而以义自止,因并志之。七十五翁(1501)自识。钤印:启南、石田 鉴藏印:念先审定、小莲、茀庭、安氏懋卿图籍、念圣廔收藏书画记、冯公度家珍藏、莲巢、东亭世家珍藏 展览:“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展”,台湾历史博物馆,1981年。 说明: 1.安绍芳、潘恭寿、冯恕、丁念先等旧藏,毕沅题签并跋。 2.“安氏懋卿图籍”为安绍芳鉴藏印。安绍芳(1548-1605), 字茂(懋)卿,号砚亭居士,安如山之孙,安希尧之子,无锡(今江苏无锡)诸生,所居曰西林一片石。能诗,工词翰,擅书画。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七年(1589)作《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轴,现藏无锡市博物馆。着有《青萍集》《二京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世。 3.“小莲”、“莲巢”为潘恭寿印鉴。潘恭寿(1741-1800后),字慎夫,号莲巢、莲居士、握筠、屋云、龟潜居士,江苏镇江人。兼工写生,花卉取法恽寿平,佛像仕女饶有古意,其画尝得王文治题。人称“潘画王题”,与张崟、顾鹤庆并称为“丹徒派”。 4.“冯公度家珍藏”为冯恕鉴藏印。冯恕(1867-1948),字公度,号华农,原籍浙江慈溪,寄籍河北大兴。历任海军部参事,军枢司长及海军协都等职,晚年定居北京。工书法,精鉴赏,书法功力颇深,尤以颜体着称,过去京城流传过“无匾不恕”的口碑。 5.“念先审定”、“念圣楼收藏书画记”为丁念先鉴藏印。丁念先(1906-1969),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浙江上虞人。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后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 浅述沈周《七段景图册》 王穉登在《丹青志》中盛赞沈周为“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可见评价之高。 今所见沈周绘《七段景图册》,设色纸本绘就,共计七帧并附自题行书一帧,每帧纵37厘米,横32厘米,该册署年款:弘治庚戌(1490)九月,是年沈周68岁,乃是其晚年“粗沈”画中的一幅佳作。全册山水风格真趣宁致,笔法简澹,有描绘澄江如练的景致,江岸上风扶弱柳,也有廊桥流瀑在侧,众人曲水流觞的情景,画中人或垂钓、或抚琴,徜徉山水之乐。通册画风粗笔疏阔,形简神完。用笔以中锋侧笔兼施,墨笔随意而运,画面秀润而有韵律感,在呈现出文人气息的同时又不失江南小景温润的风貌。《七段景图册》于递藏上,经安绍芳(1548-1605)、潘恭寿(1741-1800)、冯恕(1867-1948)、丁念先(1906-1969)旧藏,并有毕沅(1730-1797)题签。此作曾参展于1981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展”,并经多次出版著录,出版最早见于神州国光社于民国元年(1911年)刊印的珂罗版《明沈石田山水册》一书, 之后一些研究沈周绘画艺术的重要权威书籍中皆著述此件。 《七段景图册》作于沈周68岁,这一时期沈周继续追踪元四家,尤其醉心于吴镇。四家中其他三家都偏于干笔和细笔,用墨偏淡,而吴镇却爱用湿笔、粗笔和浓墨,以简劲见长。沈学吴,是为了锻炼更加简洁、沉郁的画法,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坚实雄劲的笔法,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凝重浑厚。本册在山石渲染的处理上,以及侧锋钩勒树石轮廓的技法上,续承了吴镇的绘画特点,而又把吴镇的粗豪与黄公望的松秀、王蒙的灵动和马夏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融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最终形成了本册雄健、凝重、粗率、简练和用墨圆润的艺术面貌。 《七段景图册》是沈周颇为得意的之作,他在册后自题:“一水一石皆从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更宴请友人来家中观赏,题跋中提到的匏翁即书法家吴宽赞誉沈周此册“烟霞境界,曲尽无遗”。 在《七段景图册》中毕沅题跋道:“高詹事旧藏九段景册,为石翁暇时适意所,故精湛无比,海内争相购求。事载《消夏录》。仆于京口潘氏家见此七帧,纸幅小大虽一,而石老之用意则同于九段景,亦非信手而作。惜未遇江村为憾。莲巢希宝之,沅识。”依跋中所述,还涉及到一件高士奇旧藏的沈周《九段锦册》,无独有偶,这套册页于前些时日在香港苏富比以近150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套《九段锦册》作于明成化七年(1471),沈周45岁,是沈周画风“由细变粗,由繁入简”的时期,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沈周“细沈”细密典雅的绘画风貌,与本册雄健粗犷的风貌,恰为互补,堪称完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