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39 潘天寿 1943年作 草书《无谓斋屑谈》 镜心

草书《无谓斋屑谈》
拍品信息
LOT号 2039 作品名称 潘天寿 1943年作 草书《无谓斋屑谈》 镜心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24×145cm 创作年代 1943年作
估价 1,500,000-2,500,000 成交价 RMB 2,530,000
材质 水墨纸本 形制 镜心

题识:笔墨能得枯湿之变,即无板刻平滑诸病。然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秃残、个山、苦瓜三高僧,其功力全从蒲团中来,世少顿悟之士,怎不斤斤于虞、娄东之间。艺事可求知于千百世之前,可求师于千百世之后。(“知”与“师”二字互误。)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草录《无谓斋屑谈》五则,心培吾兄先生道正。癸未芙蓉开侯,寿。
印文:潘天寿印、寿、阿寿
鉴藏印:襄汾李欣翘珍藏
潘天寿先生在绘画上的名声与书法相比更大一些,时人论述不多。潘先生对书法下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包括文字组织结构不同的“字体”与后世艺术风格不同的某一家某一派的“书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二三千年来各个不同的体制、流派,经过他的分析、赏会、提炼、吸收,应用到笔底来,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由于抗战时毁于兵火和十年浩劫中毁于动乱,现存的潘天寿书法作品,已难反映出潘天寿书法的全貌,但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界,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阶段书体较多,以篆、隶为主,取法较广,面貌多变,而又有多凭天性书写的成分贯穿其间;后一阶段以融会黄道周一路书风为特征,书体渐趋稳定,法度日见精严,鲜明而强烈的个人面貌得以确立。在成熟期的书风中,最富于特色、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行草。
从技法上看,此幅作品当是潘天寿在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时期时所书。 从用笔上看,这幅作品与潘天寿的以圆笔为主的篆、隶书不同,而是多为侧锋方切和侧带中、中带侧的用笔,从而增加了用笔的灵活和字势的飞动。而且,除了少数笔画被夸张拉长,或辅以牵丝连带外,点画皆短促斩截,随着起笔转锋动作顺势而过,或收锋或出锋,或折锋转入下笔,而极少藏头逆锋和圆转形态。这种瘦劲、生辣、峻峭并略带荒率的线条形质,可以说是潘天寿书法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结体上,潘天寿的此幅作品更值得称道,可贵之处在于“势险而归于平夷”,而且是错落有致、浑然天成,时而结体宽博,时而结体紧密,从字形上来看,大多取纵长之势,而在大小上随时调整,可谓大小错落、斜正穿插、疏密映衬。从布局和章法上看,这幅作品也是可圈可点,那就是在有限的行列之间,艺术家充分调度着字与字之间的聚散、避让、生克,乃至由字与行、点线与空白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收放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无不贯穿着造险、破险、以险制夷、反欹为正的创作思路,以服务于章法上的开合起落效果,而且打破行行相列、正文与署款主从分明的传统习惯。这些,都标志着潘天寿对传统成规的反叛与突破,也体现着潘天寿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正如沙孟海所说的那样:“从结体、行款到整幅布局,惨淡经营,成竹在胸;挥洒纵横,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可说独步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