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8 傅抱石 1945年作 秋山登临 立轴
LOT号 | 2078 | 作品名称 | 傅抱石 1945年作 秋山登临 立轴 | ||
作者 | 傅抱石 | 尺寸 | 138×40cm | 创作年代 | 1945年作 |
估价 | 2,500,000-4,500,000 | 成交价 | RMB 6,095,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著录: 1.《名家翰墨•傅抱石金刚坡(二)》,第28-29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4年。 2.《傅抱石年谱》,第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傅抱石年谱》(增订本),第14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4.《沧海一粟—古今书画拾穗》,第186页,台北历史博物馆,2008年。 5.《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现代书画卷三》,第1388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 题识: 1.乙酉正月廿九日,抱石东川金刚坡下写。 2.正之先生惠赏,即乞教正。丁亥七月,弟傅抱石补记。 印文:傅、抱石斋、抱石之印、乙酉 说明:上款人“正之”为董正之。 董正之(1910-1989):辽宁沈阳人。国立中山大学法律系毕业。曾先后执教于交通大学、中央大学、中央警官学校、海洋学院、铭传商专等。参与创办慈光图书馆、菩提医院、佛教莲社等佛教弘法事业。民国四十五(1956),发起印行修订中华大藏经,为主要推动者之一。著有伦理学、理则学、国际现势等书。 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一生艺术创作最为人称道的阶段,也是他绘画风格形成并成熟的关键时段。据抱石先生《壬午画展自序》所言,倘若从金刚坡山腰俯瞰作画的茅庐,风景倒也别致:泉水自山隙奔来,修竹围绕着茅庐,房后还有数株古松。他还引了石涛一首诗,觉得他和这里有缘。诗曰:“年来我得傍山居,消受涛声与竹渠。坐处忽闻风雨到,忙呼童子乱收书。”在中央大学教书期间,他每周要步行往返60华里,一路上真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所以,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的主题。 《秋山登临》作于1945年,其苍茫淋漓的笔墨风貌,足以代表抱石先生金刚坡时期的风格。画面采用了传统山水中的高远式构图,以表现山势的高峻和深邃。观其皴法,画是乱麻皴与荷叶皴的结合,前景又用了拖泥带水和泼墨。皴法之外,是破笔散锋点,浓浓淡淡,疏疏密密,似乱而有序。复以淡墨多次渲染,最后以墨赭、墨青敷之,使线、皴、点等元素构成不同的体面关系,并最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营造出一个雄奇葱郁的山川景致。画面下方,可见三人自左向右登坡而行。人物以细线勾成,刻画精细,衣冠高古,神情毕肖。通幅山川润泽,雾气弥漫,元气淋漓,意境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