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4 十钟山房印举
LOT号 | 0364 | 作品名称 | 十钟山房印举 | ||
作者 | -- | 尺寸 | 21.6×14.8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750,000-800,000 | 成交价 | RMB 1,265,000 | ||
材质 | 形制 | ||||
清精钤印本 10函60册 纸本 提要:是书板框高13.6厘米,宽7.3厘米,纸白,每页钤一至二印。书根标记卷一至六十。《十钟山房印举》由陈介祺先生辑录而成,为中国印学史上一部空前巨制,享有“印谱之冠,印学之宗”之誉。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改授编修。咸丰间,加侍读学士衔,四年乞假旋里。生平有古文字之好,弱冠见称于阮元。晚与归安吴平斋(云)、江苏潘伯寅(祖荫)、吴清卿(大澂)、福山王文敏(懿荣)诸人文字交尤密,往来书函无虚日。论者谓其于金石学颇多贡献,所藏毛公鼎称海内吉金之冠。因藏有十钟,颜其斋曰“十钟山房”。咸丰四年(1854),四十一岁的陈介祺离开官场,回归故里。簠斋一生好古,远离世事之后,他静心养性,重拾藏古之趣。同治十年(1871),簠斋原配夫人及长子于同年相继离世,这带给晚年的陈介祺极大打击。次年,在其次子陈厚滋的协助下,开始了对于《十钟山房印举》的辑拓。印举,即采用了举类分列编排方式编纂的印谱。对于饱经风霜又痛失亲人的陈介祺来说,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也许是最好的自遣方式。在序中,其言“念一生所聚,不可使古人不传,遂试拓墨”。在辑拓的过程中,陈介祺得益于多位友人的帮助,并记述于书之中。如同治十二年簠斋致吴云信札所叙,年前“高要何昆玉携潘氏看篆楼古印、叶氏平安馆节署烬余古印来,方出旧藏,盖以东武李氏爱吾鼎斋藏印、海丰吴氏双虞壶斋藏印,子年(鲍康)、竹朋(李佐贤)各数印,名曰十钟山房印举。” 何昆玉,字伯瑜。广东高要人。斋堂为百举斋、吉金斋、乐石斋。性嗜古,喜收藏古铜印。曾客陈介祺家,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遂精鉴别。曾参与《十钟山房印举》的编次钤拓。何昆玉在其《簠斋藏古玉印》的序中详细谈到了为簠斋钤拓《十钟山房印举》的情况以及壬申本成谱的数量:“壬申秋,寿翁闻之,致函张酉山中丞,与昆熟商,属携所得古铜印二千七百余事,并十钟山房所藏古铜印共七千余事往潍水,而赵印亦归寿翁秘籍矣。寿翁喜昆所拓之《吉金斋古铜印谱》式,分门别类,可作为印举部,每部凡六十本,取元吾子行《三十五举》之意,欲驾前明顾氏《印薮》之上,诚一巨观也。昆于是自备纸本、印泥、苦工为其手拓各印年余,惜寿翁数易其稿,未得成谱,其初稿已成谱者广纸十部,苏纸改稿未成谱者亦十部。”然而,陈介祺在有生之年并没有完成他这部巨著,自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十年(1884)这十二年中,他陆续收印,但终无定本。此为《十钟山房印举》成书之始末,亦是簠斋留于世人之遗憾。 是书版本有三,其一为壬申本,俗称大本《十钟山房印举》。其二为光绪九年癸未年本,即为此小本《十钟山房印举》。其三为无版本年代之本。此三种均存世无多,便是零册零页也为学者们珍爱。其中,光绪九年癸未本《十钟山房印举》存世有一百九十一册本,藏于天津图书馆。陈敬第跋一百九十一册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徐钧跋并补录序文一百九十二册本,藏于上海博物馆。另有有一套一百九十二册本,藏于四川省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