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0 良友文学丛书四十种(全)(部分有印及作者签名)
LOT号 | 0550 | 作品名称 | 良友文学丛书四十种(全)(部分有印及作者签名) | ||
作者 | -- | 尺寸 | 尺寸不一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40,000-42,000 | 成交价 | RMB 63,250 | ||
材质 | 形制 | ||||
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40册 纸本 提要: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图像出版为主的民营出版机构。1925年由伍联德在上海创办。1932年设文艺书籍出版部,聘赵家璧为主编,曾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等文学系列书和单行本。其中《良友文学丛书》以收入左翼及进步作家作品为主,兼诸多小说及文艺论著,对文学界影响较大。此批良友文学丛书为1933-1937年初版之完整一套,共40种,较为难得。 《一个女兵的自传》谢冰莹著,有“冰莹”签名,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竖琴》鲁迅编译,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版权页有“鲁迅”印; 《一天的工作》鲁迅编译,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版权页有“鲁迅”印; 《四三集》叶圣陶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序页有“性尧”印; 《小哥儿俩》凌叔华作,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扉页有购者印及“购者记”; 《一年》张天翼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扉页有印; 《革命的前一幕》陈铨著,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版权页有印; 《话匣子》茅盾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扉页有印; 《记丁玲》沈从文著,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扉页有印; 《苦竹杂记》周作人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扉页有印; 《孟实文钞》朱光潜著,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目录页有2印; 《母亲》丁玲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扉页有字; 《半农杂文二》良友总公司,1935年初版,扉页有印; 《打火机》郑伯奇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扉页有印; 《暧昧》何家槐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扉页有印; 《爱眉小札》徐志摩遗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参差集》侍桁作,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 《残碑》沈起予作,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 《车厢社会》丰子恺著,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 《虫蚀》靳以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 《春花》王统照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一)》巴金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一)》巴金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巴金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赶集》老舍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 《河边》鲁彦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剪影集》蓬子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初版; 《离婚》老舍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 《欧行日记》郑振铎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善女人行品》施蛰存作,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初版; 《闲书》郁达夫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新传统》赵家璧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新与旧》沈从文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漩涡里外》杜衡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初版; 《烟云集》茅盾,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初版; 《燕郊集》俞平伯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野火》鲁彦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初版; 《移行》张天翼作,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初版; 《意外集》丁玲创作,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初版; 《在城市里》张天翼作,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初版。 Lot550-Lot581 为金性尧先生旧藏 金性尧(1916-2007),笔名文载道、星屋、辛沃等,浙江定海人。我国著名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金先生青年时代常与鲁迅先生书信来还。后参加校勘《鲁迅全集》,编辑《鲁迅风》周刊。另又主编《萧萧》、《文史》杂志等,蜚声文坛。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历任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编审。 金先生毕生笔耕不辍,著作有《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六宫幽灵》、《亡国之君》、《奸佞春秋》、《清宫掌故》、《伸脚录》、《饮河录》《不殇录》、《一盏录》、《土中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2009年出版有《金性尧全集》九卷,2013年继出有《金性尧集外文编》四卷。 金性尧先生一生珍爱书籍,笔耕不辍,用功笃深。收藏大量明清善本并民国平装读本。其与周作人、阿英、金祖同等也曾有过收藏来往,在读书界颇负盛名。金先生自己写有《我与书》、《斗室微吟》、《堕甑录》等购书藏书记。晚年的金先生极大地焕发了购书和写作的热情,只要看到喜爱的书籍,便倾囊相购。也正因了这些书籍的学术和资料方面的参考作用,才得以写作了诸多享誉海内外的古典文学读物,至今仍脍炙人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史爱好者。 |